魚鷹捕魚是一種的特殊的捕魚技巧,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人利用魚鷹的特點進行捕魚,還創造出一套完整的馴服魚鷹的方法。
然而,最近一則新聞,魚鷹捕魚居然涉嫌犯法,讓大家不禁擔心起來:本就無人繼承的魚鷹捕魚這項技藝,難道要失傳了嗎?
魚鷹捕魚畫面
法院對轄區內劉某非法使用魚鷹捕魚一案做出判決,劉某被判處一個月拘役緩刑四個月執行。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劉某帶著三隻魚鷹來到村邊的漢北河開始捕魚。這時長江十年禁漁期已經開始生效,他的舉動已經違反了《十年禁漁計畫》中的條款。但他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接著對訓練有素的魚鷹下達捕魚的「命令」。然而,魚鷹捕魚的行為,也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一次活動,兩項違法,這可把劉某害慘了。
等待下水的魚鷹
此時工作人員正在河邊巡查,看到劉某的行為後,立即制止了他的行為。經審查得知,劉某是諸葛村的村民,喜歡釣魚。在網路上聽說用魚鷹捕魚不僅高效而且還很有趣,于是從外地買了3只小魚鷹,精心飼養,還時不時地下水「培訓」一下魚鷹的捕魚技巧。
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魚鷹基本掌握了捕魚技巧。劉某便想在附近的漢北河裡試試魚鷹捕魚的效果,卻不成想自己犯了法!
剩下的就是討論魚鷹捕魚,為什麼就涉嫌違法了呢?
魚鷹,多以魚類為食,它的喙長而堅硬,是它捕魚的利器。魚鷹的羽毛不像大鵝一樣具有「防水性」,潛水過後羽毛濕透,需要等到羽毛被曬乾或風吹幹才能飛翔。
岸邊曬羽毛的魚鷹
雖然魚鷹有著天生捕魚的優勢,但還是要經過專業訓練才能成為捕魚的合格選手。
受過訓練的魚鷹,在它下水捕獵前,脖子上都會被漁夫綁上稻草,以防在捕獵過程中偷食。
然後漁夫對于它們發出指令,魚鷹便紛紛下水,它的捕獵過程很特別,不像其他水鳥一樣只是在水面捕魚。它直接潛入水下進行捕獵,潛水最深可達15米,潛水時間也可長達一分半鐘。在潛水捕魚過程中,它們會互相協作。
系上繩子的魚鷹
如果遇到大魚,會有三四隻魚鷹一起合力把大魚捕捉上岸。它們也會一起把魚趕到淺水區,然後輕鬆地把魚捕捉到。捕到魚後,魚鷹浮出水面,漁夫會用網兜把魚鷹從水面撈到船上。
接著用手輕輕捏它的脖子把魚鷹捕捉到的魚取出來,一次魚鷹捕魚的過程就完成了。想想這樣捕魚確實比其他方式的有趣得多。
在法律的約束和管制下,魚鷹捕魚現象只會越來少。而關于魚鷹捕魚即將失傳的消息也不是空穴來風。一位54歲的魚鷹捕魚人,他從小跟隨祖父、父親在家鄉附近學習魚鷹捕魚技巧。
他告訴記者,這項傳統技藝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學了,自己年齡越來越大,魚鷹捕魚可能要失傳了。
周山與魚鷹 圖
確實,魚鷹捕魚的效益太差,就是有這項技術也不會選擇繼續以此為生。目前,這一帶只剩下老周和陪伴他的幾隻魚鷹在水面上捕魚。老周的子女都不願意「接班」,這流傳千年的魚鷹捕魚技術已經面臨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了。
傳統魚鷹捕魚技藝面臨失傳,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早在2009年,就發現用魚鷹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了,為了使這項傳統捕魚技術流傳並發揚光大,該地對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09年開始龍虎山風景區就開始舉行每年一度的魚鷹捕魚大賽,尋找當地經驗豐富的漁民帶領魚鷹參加比賽。
在當地的魏塘村是魚鷹捕魚的老據點,許多村民都有訓練魚鷹和魚鷹捕魚的技術,但現在依然堅持這項傳統的人卻寥寥無幾。吳有根、吳海生兩兄弟是魚鷹捕魚的好手,他們用魚鷹捕魚有三四十年了。他們的曾祖父輩就開始馴養魚鷹捕魚,這項技術傳到哥倆手裡已經是第五代了,所以對魚鷹十分瞭解。從魚鷹的孵化、餵養,到訓練、捕魚這套流程十分熟悉。
曬太陽的魚鷹 圖
他們介紹魚鷹的蛋和鴨蛋很相似,和其他禽類動物一樣,它們也有接近一個月的孵化過程。有趣的是,魚鷹在下蛋前臉部是紅色的,和雞的冠子一樣,在升級為媽媽後的一個周它的臉會由紅變黃,開始產卵。魏塘村的村民介紹,魚鷹產卵數量不會少于3個,最多的產卵有15個,當地喜歡用母雞代替魚鷹孵化小魚鷹。
經過一段時間的孵化,魚鷹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魚鷹和沒長絨毛的小雞一個樣,全身光溜溜的。等到魚鷹出生後的2到3個小時,魚鷹開始第一次進食,這次進食也很特別,必須用小泥鰍的頭作為食物。因為這樣可以撐開幼鷹的脖子方便下次進食和以後的訓練。
魚鷹長得很快,平均每個星期能長300克左右。在出生一個星期後,魚鷹開始長絨毛,三個月羽毛全部長齊,它就可以開始訓練了。當然這樣的生長速度也意味著它的食量也不小。在出生後的半個月開始,幼鷹每天能吃200克食物,到一個月時間增加至300克,兩個月後每天能吃半斤食物,到這時,幼鷹體重到達2公斤。
小魚鷹 圖
訓練魚鷹的是需要耐心的,小魚鷹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不願意下水,訓練的人會用繩子綁在魚鷹的腳上,引導魚鷹下水捕魚,每次下水捕到魚後都會給它一些小魚吃。通過這種反復正向回饋魚鷹慢慢就會重複捕魚動作,最後就形成習慣。
在訓練的時候,訓練的人會用一些口號或是哨聲來作為下水的信號,在以後的捕魚過程中只要發出信號,魚鷹就會下水進行捕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魚鷹下水就必須進行約束,在魚鷹的脖子上必須系上繩子,使它形成捕到的魚不吃的意識。如果是多隻小魚鷹一起訓練,訓練的人也會訓練它們的協作能力,讓它們一起趕魚,最後完成捕捉。吳氏兄弟並沒有這樣的困擾,因為他們可以讓成年魚鷹帶領小魚鷹一起下水捕魚,這樣就省去了訓練時間。
魚鷹合力捕魚 圖
魚鷹捕魚在早上的時候效率很高,因為饑餓會刺激它更積極地獲取食物。漁民在早上5點左右帶領魚鷹出門打漁。到早上八點,太陽照耀著湖面,氣溫也高了起來。這時漁民把魚鷹趕下水,魚鷹在水裡能持續捕魚接近一個小時,漁民把它捕到的魚取出,會給它一些小魚吃,上船等太陽把水曬乾後再次潛入水中。反復下水三四次後,魚鷹的效率會大打折扣,這是它每天下水的極限了,漁民也不再趕它下水。
河裡的魚越來越少,漁民使用捕魚的效果也越來越差,維持生計都成了問題。村裡僅剩的4位魚鷹捕魚人表示每次打漁的路程在變遠,時間也也在延長,但總感覺魚也來越少了。隨著年齡增長,吳氏兄弟也即將要退出這個行列,即使有景區舉行的比賽,他們對魚鷹捕魚的傳承還是表示擔憂,他們還是捨不得這樣的技藝,也捨不得離開陪伴多年的魚鷹。
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原因,漁業資源減少,效益低下,這些都直接會導致魚鷹捕魚技術被拋棄,最後慢慢淡出人們視野。如今許多傳統技藝都面臨失傳的境地,經濟的發展需要效率,而很多傳統技術似乎已經「落伍」,難道它們真的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