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中,實力頂尖的兩位:老虎和獅子。
不要說什麼老虎和獅子捕獵成功率也不高,還沒有一些小型食肉動物捕獵率高。你要看人家捕的是什麼,人家去追斑馬、長頸鹿、野豬、麅子這樣的,中大型食草動物。這些動物站起來比它們還高。
捕獵成功率最高的黑足貓,那麼小一隻,成年後也就跟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家貓差不多。捕獵成功率高達60%,但是它捕捉的都是小蛇、小鳥、蜘蛛、老鼠等等,最大最大也就進攻個小山羊。
體型越小,填飽肚子往往就更容易些。不否認黑足貓確實厲害,但是在捕獵上,它們的戰鬥力絕對沒有說的那麼神。單憑體型上看,一隻黑足貓也不可能厲害得過獅子和老虎。
這種大型食肉動物,捕食的也是中大型食草動物。它們不是不能吃野兔、小鳥,實際上一些獅子幼崽或者老虎幼崽會自發地去撲捉一些鳥類。但是成年後的它們去捕捉這種體型小、渾身上下沒幾兩肉、跑的還賊快的動物,是得不償失的。
老虎捕捉一次野豬所消耗的能量,要通過接下來三到五天的進食去彌補。獅群捕捉一次斑馬所消耗的能量,也僅僅是和分食斑馬之後持平。
但是同為貓科動物,同時各自領域的王,為什麼老虎一向單打獨鬥,而獅子確實群體出動?
這主要還是受生活的環境影響的,它們必須要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生活方式。
老虎生活在森林裡,灌木叢、樹枝樹葉、茂盛的草地、突出的石塊都能幫助它隱藏身形。而且因為哺乳動物的世界對色彩的感知並不像人類那樣豐富而敏銳,所以當老虎不動的時候,用它們的餘光看過去就已經和環境融為一體了。
所以老虎完美繼承了貓科動物獨行、謹慎的特點,它們靜靜潛伏,力求一擊即中。每一隻老虎都獨佔一個山頭,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老虎的領地意識非常強烈,絕不容許第二隻老虎在自己的地盤生活。老虎身上的特點就展現出了貓科動物共同的特點。
而獅子則是貓科動物中的一個異類,這主要是由于它們生活在大草原上,沒有東西供他們遮掩身形。
我們可以看到,除獅子外,幾乎所有的貓科動物身上都有花紋,但是獅子的毛色是純色。
因為在大草原上,只有純色才是最好的保護色。非洲大草原上最花裡胡哨的算是斑馬,但是人家長一身黑白條紋也是為了迷惑捕食者。
非洲大草原上,食草動物體型一般都比較大,斑馬、羚羊、大象、河馬、長頸鹿、犀牛等等,都是群居的。除了羚羊外,其它動物體型都比獅子大,皮厚,一蹄子踢出去也不是鬧著玩的。而羚羊跑得快,就連貓科動物裡速度最快的獵豹,捕捉羚羊的成功率也不高。
所以獅子再不團結起來,恐怕真的要成為第一種會餓死的貓科動物或者會吃草的貓科動物了。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在獅群中捕獵的一般都是母獅子,雄獅從不輕易出手。但是母獅子捕到獵物之後,卻要先讓公獅子享用。
我們先來看獅群的構成:一頭雄獅,幾頭成年母獅,若干頭未成年小獅子,獅群數量大概保持在15頭左右。
看起來是雄獅在領導獅群,實際上日常捕獵活動都是由母獅子共同完成,只有在去捕捉長頸鹿這樣的龐然大物時才會請雄獅出手相助。甚至在母獅哺育幼崽期間,都不需要雄獅出手捕捉獵物。
這樣看來是不是一下子覺得雄獅也太廢柴了,感覺就像是長那麼大個頭看上去威風凜凜的,實際上就是母獅子安排過來當花瓶的,作用就是嚇唬一下別的動物,告訴別人,看,我們家有一個這麼強大威猛厲害的男人,別想著打我們家孩子主意了!
嗯,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交配繁衍。
看起來好像是這樣的,其實雄獅的作用,在一個獅群中是不可替代的。當然有上面說的震懾和繁衍的獨一無二的作用,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守衛。
獅群大部分的狩獵活動在夜晚,每天白天母獅子們帶著小崽子們入睡,雄獅就要守護在它們身邊巡視,保護它們。等晚上母獅子們出去捕獵了,雄獅還得看會兒孩子。
當然雄獅也不是全年無休,總有時間給它休息的。
而且在遇上體型很大的獵物的時候,必須要雄獅的幫助,給獵物致命一擊。
所以雄獅真的會一臉苦大仇深的看著這些不聽話的小獅子的,想打不敢打,想咬又怕咬壞了,只能可憐巴巴的等著自己老婆們回來,趕緊接手。
相比之下雄虎就自在多了,它們是真不用看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