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壺
近年來藤壺呈現出擴張的態勢,許多海洋生物被它折騰得不成樣子。
2010年臺灣小琉球北側海域一隻體積碩大的海龜艱難地爬上向了海灘,海龜的整個龜甲、頭部被密密麻麻的藤壺覆蓋,只能從形體判斷它還是一隻海龜。藤壺的軀體包裹著石灰質像補丁似的一個個打在龜甲上,有的藤壺堆積在一塊,有的雜亂地交織在一起,淩亂不堪。要是有密集恐懼症,都不敢直視。該海龜已被藤壺折磨得遍體鱗傷,幾無攝食欲望,沒多久便死去了。
2017年美國阿拉斯加海灘,一條死鯨魚被海浪沖到了沙灘。該鯨魚背部佈滿了大片藤壺,漁民需用專門的工具才能一個個清除掉。令人吃驚的是,鯨魚的生殖器附近,竟被20/30個藤壺霸佔,在陽光下呈灰白色,形狀類似成熟的柿子。可以想象,這條鯨魚經受了怎樣的痛苦。
那麼藤壺是什麼,它又是在海洋生物圈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藤壺是一種節肢動物,一身石灰質外殼,外形與圓錐有點類似,附著在海邊岩石、龜甲、鯨魚、船舶、海底電纜等眾多位置和場所。由于硬質外殼的存在,在相當時間裡藤壺被當作一種貝類對待,直至20世紀初期藤壺的秘密才被挖掘出來。
藤壺是雌雄同體,但實行異體受精,在繁殖期雄藤壺會伸出細管將精子送到另一隻藤壺的受精載體裡從而完成受精過程。成年後的藤壺基本失去了移動能力,所以為方便繁衍,它們多是過著群居的生活。藤壺是典型的變態發育,從受精卵開始直至幼體階段、再到成體,藤壺的形體有較大變化,完全像是多個陌生、毫不相干的生物。
藤壺是標準的寄生型生物,在藤壺徹底停止失去移動能力之前,即處在腺介幼蟲階段時,藤壺必須找到一個可安家立命的附著物體,否則只有被淘汰的份兒。
一般而言藤壺附著的地方,水流速度不宜過大,不然它有被沖散的可能;藤壺過慣了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會儘量選擇在食物豐富的地方;附著的物體表面最好有褶皺、凹凸,利于它固定下來。經過層層篩選之後,藤壺通過分泌的膠狀物把身體和附著物體粘附在一起。不過,早期藤壺存在更換附著物的情況,但一旦確定下來藤壺幾乎會在這裡終其一生。
2、藤壺的肆虐
藤壺附著在鯨魚、藤壺身上,令人印象深刻。
鯨魚遊動速度快、少有停歇的時候,所以藤壺是如何依附在鯨魚身上至今是眾說紛紜。約翰·紮爾杜斯是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城堡軍事學院海洋生物學家,他對以藤壺為代表的海洋棲息生物有過長期觀察,他的解釋是鯨魚的繁殖生育期恰好與藤壺重合,這時大量鯨魚聚集在一起,與此同時成群的藤壺產下的幼卵剛好發育成幼蟲,它們相遇的幾率大增。
更關鍵的是,交配期的鯨魚性情暴躁,身體時不時觸碰、摩擦岩壁、廢棄船舶。要知道,這些位置很可能有藤壺幼卵在那裡「守株待兔」。
幼蟲一旦在鯨魚身上落腳,會加速向藤壺成體轉變,與鯨魚接觸的部分恨不得紮入鯨魚皮膚深處,加之藤壺膠的配合,整個藤壺像嵌入鯨魚身體一樣,等他們大量繁殖聚集後最嚴重時能達到500公斤。對于鯨魚而言,體積龐大且體表有一層層厚厚的脂肪,所以少量藤壺附著不會影響鯨魚的活動。
但如果一些不長眼的特藤壺偏偏選在鯨魚的生殖器或側身處,鯨魚為消除不適感會高速遊動利用與風浪、障礙物摩擦、碰撞將藤壺甩掉。研究人員發現,一部分鯨魚身上有明顯的白斑,大小與藤壺相近,基本是脫落的藤壺留下的殘痕。
常年遠航的船隻偶爾碰到鯨魚的撞擊,它們會有魚鰭拍打船隻,有時船板會掉落一些藤壺。專家解釋,這種情況很多鯨魚並不是真正地攻擊人類,而是把船舶誤當作了礁石,只是為了清理身上的藤壺。由于鯨魚遊弋速度太快,只有40%的鯨魚會被藤壺附著,而且真正影響存活的更是寥寥無幾。像虎鯨壓根不給藤壺附著的機會,身體乾淨、整潔的得多。
受藤壺折磨最慘的要算海龜了。海龜動作緩慢,而且巨大的甲殼似乎成了天然的附著地。根據資料顯示,至少有80%的海龜曾遭受過藤壺的摧殘:有的是剛被附著,甲殼上零星露出幾隻;有的藤壺乾脆在海龜的頭部「安家落戶」,不利于海龜攝食;最嚴重的和開篇描述的情況類似,整個海龜被藤壺附著,早已看不清海龜的模樣。
然而對于海龜而言,一旦惹上藤壺,意味著這輩子將被它附著、折磨。目前而言,最直接的方法是靠人用鐵鏟鏟掉,一些清理後的海龜爬行速度立即暴漲好幾倍。所以在一些海龜保護基地,有專人負責清理海龜身上的藤壺。除此之外,大型船舶、港口設備也會定期清理藤壺,否則設備外殼使用壽命會縮減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