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生活就像一塊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口味。
而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的民眾來說,眼下這塊巧克力顯然是「蟒蛇味」的,而且是「緬甸蟒蛇味」的。
截至目前,佛羅裡達州的緬甸蟒蛇數量已經呈現不可控的局面,在實行了許多相關措施卻未取得明顯效果後,州政府決定將其搬上餐桌。
緬甸蟒蛇之所以會在該地氾濫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們沒有天敵,既然沒有動物可以吃它,那就由人們來吃它。
佛羅裡達州人民可能吃蟒蛇的並不多,但有與外來物種抗爭的經歷,之前就吃過外來的獅子魚和野豬。
緬甸蟒蛇是何方神聖
緬甸蟒是東南亞的本土物種,通常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原生地域包括緬甸、泰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
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身長最高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是亞洲第二大蟒蛇,僅次於網紋蟒,但一般的緬甸蟒體長都不超過5米。
年幼的緬甸蟒只在樹上或地面的一定區域內活動,長大後的它們由於體重跟體長的束縛而無法再上樹,只能在地面活動。
另外,它們也是水中的游泳高手,最久可以在水中待半個小時,它們的棲息地也都是靠近水源的。
跟一般的蛇類一樣,緬甸蟒也是肉食性動物,主要捕食鳥類跟哺乳動物,吃多大的獵物取決於它們的體型。
緬甸蟒的捕獵手段我們肯定不陌生:用尖銳的倒勾狀牙齒咬緊對方,然後用粗壯的身軀纏綁對方並施加巨大的壓力,最後,獵物無法呼吸了。
年幼的緬甸蟒通常會因為受到鱷魚跟巨蜥的偷襲而交代,但成年的緬甸蟒是沒有動物敢惹的,或者說成年的它們是沒有天敵的。
一面瀕危,一面氾濫
說任何一種生物沒有天敵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總有辦法將它們制服,而且最擅長幹這事的是商人。
與所有的巨型蟒一樣,野生緬甸蟒也未能逃脫皮革商和獵人的捕獵,它們的蛇皮被認為是製造上等皮革的好材料。
同時,另外一些民間製藥、泡酒的方式以及部分人士將其抓去當作寵物的做法,也一度令野生緬甸蟒的數量銳減。
目前,野生的緬甸蟒已經被列入「瀕危物種」的名單,受到各國的重視,它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銳減的另一面是激增。東南亞的野生緬甸蟒數量堪憂,但在美國它們的數量卻呈指數式增長,氾濫區就是開頭提到的佛羅裡達州。
緬甸蟒是如何在美國氾濫的呢?它又為什麼會在美國氾濫呢?其實,緬甸蟒的氾濫完全是一些飼養者不負責任的後果。
有些蛇愛好者一開始是很樂意飼養這些年幼的「小蛇」的,但隨著小蛇慢慢長大,他們發現這些蟒蛇的體型完全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同時也超過了自己的飼養能力。
基於「養不起」和「不想養了」等原因,飼養者便想著將這些龐然大物丟棄,有人的地方肯定不能扔,畢竟它們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只能扔到荒郊野外。
被丟棄的緬甸蟒進入了大沼澤地區,也進入了它們的天堂:這裡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傷害到它們,而它們可以輕鬆吃掉任何一種動物。
不受制約的緬甸蟒數量開始瘋長,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數量開始下降,一些兔子直接被吃到絕種,甚至美國稀有的短吻鱷也受到了威脅。
有學者估計,弗洛裡達州的緬甸蟒在數代繁殖之後可能會向外遷徙,到時候估計美國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都要被其侵佔,而那樣的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緬甸蟒的肉不一定安全
在巨大的物種入侵壓力下,美國人開始「立法」嘗試以「搬上餐桌」的方式來控制緬甸蟒的數量。
那緬甸蟒肉到底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呢?
首先,緬甸蟒肉是可以吃的,這一點國內有些「吃貨」就可以證明,好不好吃就見仁見智了。
美國弗洛裡達州的一位蟒蛇女獵人說,那是一塊美味的肉,吃蟒蛇的肉不僅僅是品味的過程,還是思考的過程。
這位女獵人在過去的三年裡一共吃了十多條緬甸蟒。
但是,弗洛裡達州的緬甸蟒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它們的肉很可能受到了汞污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害。
汞是地殼中一種自然存在的元素,人類活動比如採礦和燃燒化石燃料使得大量汞被釋放到大氣中,而後通過降雨回到地球。
圖為:緬甸蟒和短吻鱷
大沼澤地的汞污染尤其嚴重,茂盛植被上的水分的蒸發,導致大面積吸汞雨雲在該地區上空盤旋了大半年。
而緬甸蟒是該片區域的最高營養級動物,它們可以吃掉周圍的任何生物,所以它們體內的汞含量是最高的。
此前的一項檢測表明,緬甸蟒的汞含量是當認為的食用魚安全水準的兩倍多。
所以,被搬上餐桌前,必須要對每一條緬甸蟒體內汞含量進行檢測,以確保人們食用的安全。
最後
佛羅裡達民眾的「食蟒行動」不知道能否起到作用,效果肯定是會有的。
或者,一個州的吃貨不夠,美國其他州吃貨伸出「援助之口」,整個國家進入「全民食蟒」時代!
當然,像那位女獵人說的,品味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考,思考物種入侵,思考人類活動,思考一切有違自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