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節奏,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寒冬來臨、氣溫下降,自然界中許多動物到了冬天都要冬眠,尤其是兩栖類和爬行類動物居多,整個冬天呼呼大睡、不吃不喝,直到來年春天才會漸漸蘇醒。
冬眠是一些動物抵禦寒冷、維持生命而產生的一種適應性反應,是一種生存本領。
而人類是頂級的捕食者,所處的環境和食物供應,決定了我們並不需要通過冬眠來躲避惡劣的氣候或天敵。天冷了,我們只要多穿一些保暖衣物就能正常活動了,並不需要躺在被窩裡不吃不喝、睡大覺。
因此,動物冬眠相對人類而言,不得不說真是一種神奇而又令人羡慕的現象。
生活在溫帶、寒帶的無脊椎動物、兩栖類、爬行類,以及一些哺乳動物,例如熊類,到了冬天都會進入冬眠狀態。
科學研究發現,冬眠動物一年要經歷3種狀態:活動狀態、冬眠狀態、蘇醒狀態。
夏秋兩季,大多數動物非常活躍,積極外出活動捕食,以便在體內儲備足夠的營養物質來抵禦寒冬;到了冬季,開始進入若干個冬眠週期;春季萬物復蘇,動物從冬眠中蘇醒,並逐漸開始正常的活動。
冬眠表面上看像是長時間處于睡眠中,實際上冬眠並不等同于真正的睡眠,並且不同動物的冬眠狀態和週期也會有所差別:
間歇性冬眠
一些動物冬眠時,期間會醒來好幾次,吃些東西補充點能量後又會再睡,例如松鼠等小型恒溫動物。
介于睡眠和冬眠之間
大型動物如熊,到了冬天會找一個大樹洞,躲在裡面安安靜靜地度過漫長的冬季。不過熊在冬眠時體溫只下降幾攝氏度,時眠時醒。
冬眠時的熊,仍有警覺性,一旦有些風吹草動,會立刻驚醒過來。
深度冬眠
刺蝟、榛睡鼠以及蝙蝠等動物,冬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深度睡眠中度過的。例如刺蝟在冬眠時,呼吸變得極其微弱,每分鐘心跳僅10-20次。
研究人員發現,一隻清醒的刺蝟放到水裡幾分鐘就會被淹死,而冬眠時的刺蝟在水裡30分鐘也淹不死。
一些動物冬眠時更加神奇,會進入僵冷狀態,生命活動幾乎完全停止,體溫降到極低,甚至接近冰點,例如青蛙、壁虎等。
還有一種動物,冬眠對其生存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十分「怕冷」,完全進入休眠狀態後毫無自保能力,甚至可能會在冬眠時一命嗚呼。
它就是地球上進化得最奇特、最嚇人的脊椎動物--蛇。
提到蛇,相信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產生恐懼心理,身體像一根軟管,四肢全無,能吞下比自己重數十倍的動物,一些種類的蛇甚至還能噴出致命毒液。
關于蛇的起源,科學界至今沒有準確的定論,有的科學家認為蛇起源于海洋爬行動物--滄龍,有的科學家認為蛇是由陸地上的蜥蜴類群進化而來。
南方地區的蛇,一般從每年11月下旬開始冬眠,到次年3月中旬結束。
不過別看蛇是冬眠動物,在自然條件下,蛇在冬眠中死亡的比例很高,大多數是因體溫過低而被凍死,還有一些是被其他動物吃掉。
蛇進入冬眠狀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氣溫降到15℃左右時,蛇會開始減少進食;當氣溫再次下降到6℃時,蛇會停止活動,趕快鑽進洞穴冬眠;當氣溫降到2-3℃左右,蛇便會盤曲不動,處于完全麻痹狀態。
由此看來,蛇進入休眠狀態,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慢慢適應的。如果溫度達到-5℃或蛇的體溫下降到-2℃,許多蛇很有可能會被凍死。
完全進入冬眠期的蛇,毫無反擊抵抗之力,即使拿針刺它,也沒有任何反應了。
我國大連旅順有一座蛇島,島上生活著20000多萬條蝮蛇,然而它可不是蛇島上的唯一霸主。島上生活有一種叫做褐家鼠的鼠類,性情兇猛、生存能力極強。
當蛇一旦進入冬眠期,鼠的機會就來了,冬眠的蝮蛇「任鼠宰割」,瞬間就成了褐家鼠的美味佳餚。因此,當地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蛇原本是老鼠的天敵,專門以鼠為食,可在冬眠期蛇轉而又成了老鼠的口中之食,那為什麼蛇還非要冬眠?
大連蛇島
蛇是冷血動物,體內的溫度會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變化,每當寒冬來臨,蛇的體溫下降,便會不吃不喝,把身體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水準,採取冬眠的方式來適應低溫環境。
雖然在冬眠期的蛇類確實對自身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但冬眠也是它們在嚴冬下的一種極端生存方式。與此同時,蛇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減少死亡率。
為了避免自己被凍死,蛇對冬眠的環境是有要求的,一般會選擇乾燥、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冬眠的場所。
此外,蛇通常不會「孤枕獨眠」,冬眠時通常都是群居,成千上萬條蛇靠著彼此相互取暖,場面十分壯觀了。
不過對于冬眠的蛇,我們人類還是不能大意,沒完全進入休眠麻痹狀態的蛇,還是會照樣咬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熱帶赤道地區,沒有寒暑之分,只有旱季與雨季之別,那裡的蛇是無需冬眠的。
為了自身安全起見,無論蛇是處于哪種狀態,都萬萬不要去招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