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雖然很難完全贊同這句話背後的理念,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事實往往確實如此。
然而,在一種叫做「白骨頂雞」的鳥類家庭中,會哭鬧的孩子可能不光得不到食兒,自己還有可能遭到父母的冷落。
先來認識一下白骨頂雞,如果有從小到大長相變化最大的動物排行榜,那白骨頂雞應該會榜上有名。
與成年後黑色羽毛配白色嘴的樣貌相比,小時候的白骨頂雞可謂絢爛奪目,光禿禿的腦袋呈現出淺粉色,兩眼間的面部通紅鮮豔,身上披著灰橘相間的稀鬆毛髮,不管身在何處,也無論是什麼顏色的背景,它們一眼就能被瞅見。
直到4個月大時候,小白骨頂雞才能擁有和父母一樣的毛髮,然而前提是它們必須能夠活到4個月。
小白骨頂雞的存活率很低,只有不到50%,因此獲得父母更多的照顧,是它們從出生起就要掌握的技能。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小白骨頂雞的鮮紅色其實就是它們「爭寵」的資本。
在我們看來,作為新生的小崽子顏色越鮮豔就越危險,但是對于小白骨頂雞自身來說,毛髮越靚麗就越能得到父母的愛,所能獲得的食物也就越多。有趣的是,同一窩白骨頂雞下的蛋,破殼越晚的個體,皮毛就越紅。
因此,每到夏季進入白骨頂雞的繁殖季節,一雄一雌兩隻白骨頂雞經過求偶、築巢、交配、產蛋後,一窩10枚蛋中的小白骨頂雞,就會自帶遞增的毛髮顏色先後破殼。
但是生活總有太多無奈,憑藉白骨頂雞父母的能力,要想把這一窩蛋全部養活難度很大,于是它們有了獨特的策略。
概括來說就是「沒有小的就寵大的,體型中等命運悲慘,寵安靜的 啄鬧的」。
先說第一句:沒有小的就寵大的。
最先孵化出的小白骨頂雞,尚無兄弟姐妹與之競爭,自然會得到父母全部的愛,父母能夠輕鬆地為它提供足夠的藻類、昆蟲、軟體動物為食,哪怕只是早破殼了一天,它也能在這一天裡獨享一切。
但是隨著弟弟妹妹接二連三破殼,情況就會發生改變,因為父母會爭取照顧到每一個後代。
接著第二句:體型中等命運悲慘。
雖然越往後出生的小白骨頂雞顏色越鮮豔,越容易得寵,但是無奈先出生的個體經過父母的餵養,身體還是要相對強壯,也就會搶奪到更多的食物。
尤其是當10個小傢伙全部破殼,白骨頂雞父母無法給每個後代提供足夠的食物,大的自己會搶,小的另有他法,而那些體型中等的個體,最有可能因為食物不足而挨餓。
然後第三句:寵安靜的啄鬧的。上文提到「小的另有他法」,具體來說就是到最後一隻小白骨頂雞破殼十天后,面對僅剩的後代,白骨頂雞父母會做出一個抉擇,它們會轉變此前「一視同仁」的餵養方式,轉向殘酷的區別對待。
雌雄白骨頂雞通常會各自挑選一隻小的、安靜的後代專心照顧(往往也都是顏色相對鮮豔的),此時,還活著的較大的個體如果「沒眼色」的不斷鳴叫、瘋狂搶食,就會遭到父母的冷落,有的可能還會因此死亡。
除了色澤上的偏好,白骨頂雞為什麼最終會選擇最弱小、最安靜的兩個後代撫育,還沒有定論,或許不斷鳴叫乞食的小白骨頂雞會暴露巢穴的位置,從而被獵物盯上,與其被「一鍋端」,不如及時做出選擇。
畢竟在這片森林中,安靜是保證安全的一個法寶,任何發出聲音的行為都會引來獵手,為了至少能夠保住兩個後代,白骨頂雞嚴格遵守著「黑暗森林法則」,雖然看似殘酷,但也算得上是個相對明智的選擇了。
當然,這只是對白骨頂雞父母行為的一種猜測,它們也可能是天生喜歡鮮豔的顏色,同時討厭嘈雜的聲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