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一共有兩個亞群:非洲獅群和亞洲獅群,當代所有的亞洲獅都只生活在印度吉爾森林裡面,即便是獅子全盛時期,它們在亞洲的分佈,也僅限于中西亞、西南亞小部分地方,在更廣闊的亞洲內陸上面,卻沒有發現獅子生存的痕跡。
我們都知道,現代獅起源于非洲,大約在2萬多年前的時候,它們走出了非洲,經過漫長的地理隔離之後,生物的基因交流不能延續,最終才形成了全新的亞種:亞洲獅。
亞洲獅
獅子沒有進入更廣闊的亞洲內陸,這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疑問,難道是因為一些山脈跟河流阻擋了獅子擴散的腳步,缺乏對應的生態廊道?這個推斷顯然是不成立的,我們參考老虎的擴散路徑就知道了。
現代虎起源于東亞,後來逐漸擴散至亞洲大部分地區,其中就包含印度次大陸,與獅子在同一生境下共存。
既然老虎能從東亞擴散過來,就說明有相對應的生態廊道,那麼獅子也可以沿著老虎走過的路徑反方向擴散至東亞,接著遍及整個亞洲內陸。但事實上卻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其中必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老虎
自寒武紀物種大爆炸以來,地球上生活過許多生物,各種強悍的捕食者輪番上場,但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之後,那些超大型的捕食者相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給了獅子、老虎、豹子一類中小型的捕食者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所以起源于140萬年前東非、西非一帶的獅子迅速崛起,並很快達到鼎盛。
獅子的種群發展的速度很快,不久便佔據了除撒哈拉沙漠少數地區之外的全部非洲地區,成為這裡最強的捕食者。
當獅子在非洲環境下達到飽和之後,它們就經由北非往南歐、亞洲地區擴散,終于在2萬年前,到達印度次大陸,所以當今的亞洲獅在基因層面與北非的獅子是最接近的。
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疑問,現代獅子崛起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且它們擴散的腳步也很快,但是為何至南歐地區、中西亞、印度次大陸地區之後腳步就放緩了許多,或者說就戛然而止了呢?
獅子的擴散方向及路徑時間圖
在討論其他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亞洲內陸適不適合獅子的生存,關于這點,我們可以看如今的亞洲獅棲息地吉爾森林以及狼群的分佈范圍。
吉爾森林國家公園位于印度的古吉拉突邦裡面,這裡是亞洲獅最大也是唯一的生境,吉爾山南坡十分陡峭,北坡相對平緩,公園內包含多種地形,既有森林也有遼闊的平原,生活在亞洲的地區,獅群規模會更小,偶爾也會在不是那麼茂密的林中活動。
吉爾森林開闊地帶的獅子
亞洲內陸地區多為高原、平原、及山地,非洲平均海拔650米,德干高原海拔在500-600米之間,伊朗高原900-1500米,歷史上獅子生存的地方,海拔都不是很高,而青藏高原3000-5000米、雲貴高原2000-4000米,顯然與獅子的分佈范圍差距太大,但是不是就意味著獅子不能在亞洲內陸生存呢?
也不能這樣說,雖然在理論上一些高海拔地區,獅子比較難適應,但亞洲內陸並非全是高原,如華北平原、四川盆地的地勢就比較低,而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1580米左右。
亞歐地形圖
我們再參考狼的分佈范圍,來看看群居的動物在亞洲內陸能不能生存。狼歷史上在亞洲的分佈范圍很廣,幾乎佔據了絕大多數的亞洲地區,這歸功于它們的生活方式,在森林中,狼能成小群或者單獨行動,而在開闊地帶,則能群體活動。
獅子進入亞洲森林之後,雖然大多數都在開闊地帶生活,但與非洲獅群相比,亞洲獅群的規模明顯小很多,雖然沒有發現亞洲獅獨居生活的證據,但明顯可以感受到環境對它們生活方式的影響。
灰狼分佈范圍
亞洲內陸與臨海地帶並不缺乏生態廊道,尤其是在人類世界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地球生態較好,獵物眾多。
老虎之所以能夠從東亞擴散至亞洲其他地區,也正是因為有足夠的多和優質的生態廊道,獅子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理論上面,獅子是能夠進入亞洲內陸的。
那麼究竟是怎麼阻止了獅子擴散的腳步呢?有人說是老虎,關于這種說法還有大量的支持者,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
老虎雖然與獅子生活在一個時代,體型與食性也類似,看似存在強競爭性,但在現實中老虎與獅子的矛盾並不大,它們在全新世期間存在大量同域分佈的證據,但卻很少有記錄下關于獅虎爭鬥的事件,說明在實際的相處過程中,它們互不侵犯,也就不能說是老虎攔住了獅子。
森林中的老虎
從獅子擴散的方向與老虎擴散的方向,以及它們擴散的時間節點來看,在1.1萬多年前,獅虎在中亞、西亞及印度次大陸地區,共同生活在一個生境裡面,而且共存的時間段很長。
老虎是獨居的動物,它主要以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所以對環境遮蔽物的要求很高,在空曠的地帶,老虎的捕食成功率要大打折扣,所以老虎通常之生活在密林之中,很少涉足開闊地帶。
而獅子是群居動物,密林裡面群居的優勢全無,所以它們也多在開闊地帶活動,這就是獅虎和平共存最大的秘密。從這方面看,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生境中,老虎與獅子的矛盾也不大。
把森林比作一間套二的房子,獅子與老虎共同生活在裡面,但各自一個方面,互不打擾。
歷史上獅虎共存的地帶
獅子之所以沒能擴散至更廣闊的亞洲內陸地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環境使然,除了前面說的一些高原地區讓獅子無法適應之外,還有就是氣候以及地形。
獅子是一種生活在溫度較高區域裡面的貓科動物,需要大量進食,且進食之後需要大量飲水,所以它們對獵物豐度的要求很高,對水的需求量也很大。
印度次大陸的氣候多為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充足、水系發達,加上野牛、野驢、牛羚、鹿類等有蹄類動物眾多,素有「小非洲」之稱,所以能夠滿足獅群的生活。
印度野牛
再來看看亞洲內陸地區,氣候類型眾多,在某些地區裡面,常年乾旱是很平常的事情,這對于獅子來說,是非常不妙的事情。
另外,亞洲內陸地區多為森林地形,這也不適合獅子的生存。老虎在空曠的地帶會「生存無力」,同樣的獅子進入密林之後也會表現出「生存無力」,森林裡面植被茂密,大型喬木林立,這對于群體合作狩獵的獅子來說是非常大的阻礙,會使得它們捕獵成功率急劇下降,甚至無法維繫生存。
獅群狩獵
另外,即便是進入森林之後的獅子,呈小群活動,但森林裡面多為野豬、小型羚羊及鹿類的獵物較多,沒有大型的獸群,這讓食量巨大的獅子吃不飽,種群自然就無法壯大。
在森林裡面生活的食肉動物,要麼呈獨居生活,要麼體型較小,對食物的消耗量沒有那麼大,否則在這種生境之中,很難維繫生存,所以即便亞洲內陸有著更廣闊的空間,但對獅子來說,這些地區並不是最佳的生存之所,所以也就沒有涉足了。
森林中的野豬
雖然老虎能夠通過一些生態廊道進入印度次大陸地區,理論上獅子也能通過這些生態廊道反向而行,但實際上卻困難重重。亞洲地區的生態廊道多為山脈或者河岸植物帶,無論是哪一種,對于獅子來說都不是好路。
獅子的身體結構不善攀爬,這點我們從其爬樹以及生活的場所就能夠看出來,面對地形崎嶇的生態廊道,獅子會望而止步。
另外,獅子也不擅長泅水,它們的生存經驗會告訴它們,河流意味著危險,而亞洲地區由于地勢比較復雜陡峭,一般的江河水流都比非洲的要湍急許多,面對這類的情況,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獅子也不會貿然下水。
河邊的獅群
我相信如果給獅子一個漫長的演化時間,它們也是能夠克服這些阻礙進入亞洲內陸地區的,但是獅子自140多萬年前誕生之後,由北非擴散而來的時間很晚,只是在距今2萬年前,距離人類建立文明的時間很短,當人類崛起之後,獅子就再也沒有機會往更遠的地方擴散了,不僅如此,在後續的時間段裡面,亞洲的獅子被大量狩獵,尤其是進入19世紀之後,亞洲獅甚至一度瀕臨滅絕,僅剩下13只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