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和水手能有什麼關係?擱現在,這問題好像有點難回答,但要是把背景拉回到數百年前,早期探險家和海盜們乘風破浪的船上,總不乏陸龜的身影,它們被整整齊齊地碼放在船艙裡,或者乾脆就在甲板上爬。
雖然活著,但卻是在等待死亡。
某一天,船艙門開啟,饑腸轆轆的船員會挑選上一隻,做上一頓難得的「龜宴」換換口味。
陸龜為出海者提供了難得的新鮮肉,出海者則把陸龜吃到了滅絕或瀕臨滅絕。
早期航海,除了需要面對海上未知的風險,吃對航海者來說也是個大難題。
而且在罐頭尚未發明之前,船上所能配備的通常只有牛肉幹和餅乾,聽起來不錯,然而要知道,為了便于保存,牛肉幹是真的「幹」,一般都很難咬得動,船員們原本就因為維生素缺乏而鬆動的牙齒,甚至有崩掉的可能。
餅乾也沒有軟到哪裡去,同樣為了存放更久,餅乾被壓縮成硬塊,吃的時候要麼用水泡軟,要麼就得費牙跟餅乾較勁。而且船隻一旦遇到危險,淡水儲存不足的時候,吃喝都會成問題。
所以當航海者發現,那些用于歇腳和進行補給的島嶼上,生活著不吃不喝也能存活很久的陸龜時,把它們當做「活罐頭」的想法就冒了出來。
這其中就包括生活南美大陸西邊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加拉帕戈斯象龜、東非印度洋洋面塞席爾群島上的亞達伯拉象龜、印度洋西邊留尼旺島的留尼旺象龜(已滅絕)……以及很多我們還來不及對其有更多了解的種群。
由于長期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島嶼上,這些龜對人類的好奇多過恐懼,它們個頭大、行動緩慢。
比如加拉帕戈斯象龜,成年雄性個體的體重可達五六百斤,雌性也有三四百斤,但是它們每小時只能移動兩三百米,很容易被捕獲。
最重要的是,活得久和味道好成了這些龜的「原罪」。
先來說活得久。
龜能活得很久,這早已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了,當然前提是「遇見人類之前」。
雖然「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誇張了些,但無論水龜還是陸龜,它們的新陳代謝都很慢,因此壽命都相對較長。
比如加拉帕戈斯象龜能夠活到百餘歲,而且在食物不充足時,它們還能進一步減少能量消耗,利用自身脂肪和膀胱內的淡水儲存囊,即便是缺水缺食物的環境,它們也能存活數月甚至一年以上,這恰好就是船員們出海所需要的鮮肉。
再來說味道好。
在一些航海者的日記中,記錄著不少關于陸龜味道的描述,比如17世紀的海盜威廉·丹彼爾(William Dampier)用「肥美香甜」概括了龜肉;另一位冒險家弗朗索瓦·勒瓜(François Leguat)則更加具體地記錄到「肉質健康,易消化,近似羊肉」;還有水手更加直白地記錄下「不管怎麼做都好吃」。
在這些記錄者中,有一位我們的「熟人」達爾文。
1835年年底,當他所乘坐的「貝格爾號」從加拉帕戈斯群島離開時,船上多了30幾隻陸龜,它們是人們為前往波利尼西亞準備的口糧之一,也確實最終上了餐桌。
關于這些陸龜,達爾文不僅記錄了它們的形態特徵,還順便記下了一系列龜肉的做法,比如煎烤、油炸以及熬湯等等。
因此,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裡,許多島嶼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只龜被捉上船,它們為水手們提供著最新鮮的肉質。
直到19世紀中葉,許多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人都會把食用龜肉作為一項重要活動,有資料統計顯示,在大約200年的時間裡,光是加拉帕戈斯象龜就減少了10萬隻到20萬隻。
除此之外,重達數百斤的陸龜還是天然的「壓艙石」,以便船隻維持重心穩定。但在面對不同的航行情況時,即便同時身為食物儲備,一些龜還是會被扔下船,從而減輕船身的重量。
或許可以這樣說,陸龜們為了人類的航運事業,獻出了自己本該很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