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對蛇都有著天生的恐懼,即使他們從未親眼見過蛇。在全球已知3000多種蛇中有15%為毒蛇。其中毒蛇之王,眼鏡王蛇當之無愧。畢竟能冠以「王」字,就可看出這種蛇的不凡。而且眼鏡王蛇對周遭移動物體非常敏感,一旦感到受威脅,便會直立挺起三分之一的身體,令人不寒而慄。
文中圖片可能會讓害怕蛇的朋友感到不適,但設想一下,眼鏡王蛇的主食是其他蛇類,或許心裡會好受一些。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英文名king cobra(簡稱KC),又名過山風、山萬蛇、大眼鏡蛇、過山烏、飯鏟頭、過山峰等。它們主要分佈在印度、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熱帶雨林和平原上,中國見于江浙、兩廣、雲貴等省份。根據印度森林部門本月的一份報告顯示,科學家第一次在喜馬拉雅山海拔約2200-2400m處發現眼鏡王蛇的巢穴,刷新了眼鏡王蛇的棲息地高度。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成體平均長度為3-4m。其中世界記錄最長長度為5.8m,遠遠超過許多蟒蛇的長度。
可能很多人認為眼鏡蛇和眼鏡王蛇是同一種,其實不然。
分類:眼鏡王蛇既不屬于眼鏡蛇屬,也不屬于王蛇屬,而是獨立的眼鏡王蛇屬,不過和眼鏡蛇同屬(Naja)眼鏡蛇科。而且遺傳學研究表明,眼鏡王蛇與非洲黑曼巴的關係比和眼鏡蛇要更密切一些。
外形:眼鏡王蛇體型更大、頭部更大,眼鏡王蛇的頸背後有一對枕鱗,有個「V」字圖樣,而眼鏡蛇則是一對眼睛狀的斑紋。它們都是前溝牙類毒蛇,不過眼鏡王蛇的溝牙後有3顆小牙,而眼鏡蛇只有1顆或很多顆細牙。
毒液:眼鏡王蛇的毒液含神經毒素+心臟毒素,一次可釋放200-500毫克毒液;眼鏡蛇的毒液含神經毒為主,一次可釋放100-210毫克。
另外眼鏡王蛇會發出嘶吼聲,這是氣道擠壓氣流通過的聲音,因此得名為「過山風」。
眼鏡王蛇的拉丁文屬名是「Ophiophagus」,為「食蛇者」的意思。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以其他蛇類為主食的毒蛇,幾乎只在找不到其他蛇類作為獵物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蜥蜴或鳥類果腹。同時眼鏡王蛇非常殘暴,有時會連自己的同類都不放過。
眼鏡王蛇智商很高,其視力之強在蛇類中也是絕無僅有,能夠在300英尺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而且通常會在捕獵其他蛇類時會分辨它是有毒蛇還是無毒蛇。若獵物為有毒蛇時,瞄準機會咬住獵物,然後擠出適量的神經毒素通過中空牙管將毒液注入有毒蛇體內,剛好能將獵物殺死;若獵物為無毒蛇,眼鏡王蛇會在進攻時收縮毒腺不釋放毒液,簡單上前咬住獵物不放,直至獵物窒息後吞食。畢竟毒液是非常寶貴的,不能輕易浪費。
前面提過,眼鏡王蛇的毒液主要是神經毒素+心臟毒素,但毒性強度(LD50,半數致死量)反而不及一些較小的毒蛇,比如內陸太攀蛇、棕伊澳蛇、銀環蛇等等。但涉及到有毒化學物質的話,數量可能彌補質量的不足。眼鏡王蛇憑藉量大,咬一口可以向獵物注入多達7毫升的毒液。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表明,若是人類被咬一口,會出現極度頭暈、視力模糊甚至癱瘓。除非迅速注入抗毒血清,不然撐不過30分鐘。其一口毒液可在短短3個小時內殺死一隻重達5.4噸的大象,所以大象對眼鏡王蛇也要退讓三分。ps:只是類比,不過泰國每年都有大象被眼鏡王蛇毒死的現象。
地球上大部分蛇類都沒有照顧後代的習性,但眼鏡王蛇在繁殖期間又築巢又守護,可謂是蛇中異類。
研究顯示,眼鏡王蛇是唯一已知會築巢的蛇。雌性在產卵前,雌性將枯枝落葉和小樹枝卷成一堆鋪墊地下,形成一個高60厘m,寬近2m的巢穴。期間會產下20到30個卵,接著花4天時間將一些枯葉覆蓋在上面。最後雌蛇會盤繞在巢穴周圍,直到卵開始孵化。
整個孵化過程為110天,靠的是枯葉等物質分解的熱量孵化,不是靠雌性的體溫孵化。而在守護期間,雌蛇沒有進食,性情異常激進,幾乎對任何過于接近的東西都進行了猛烈攻擊。但是幼蛇破殼而出前,雌蛇就會悄悄離開,因為它為預防自己的「食蛇」天性吃掉了自己的後代。而且幼蛇出生後平均有35厘m長,完全有能力照顧自己。
根據IUCN的資料顯示,眼鏡王蛇種群在1935年至2010年間下降了30%,面臨著棲息地喪失和過度捕撈的持續威脅。
如果在野外遇到眼鏡王蛇,千萬不要跑(眼鏡王蛇對人攻擊性不高,發動攻擊前會直立上半身發生警告)。要盯著它的眼睛慢慢離開它的視線范圍,不要做出過激的舉動,不然它會讓你見識什麼叫「槍出如龍」的攻擊。相對印度泰國,我們要碰到眼鏡王蛇亦非易事。如果不喜歡或討厭它的,我們可以敬而遠之。畢竟它們才是山野的主人,而我們只是過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