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白蟻的巢四通八達,一旦洪水來襲,它們平時走路的坑道就會變成水利工程的薄弱環節。除此之外,很多名勝古跡和稀世珍寶也都葬身于白蟻的肚皮之中。
在世界各地,白蟻也是隨處可見。從非洲到印度,從中美到南美,不論是海島、山區還是平原,有人的地方有它們,沒人的地方也有它們。
但是您知道嗎?白蟻其實是一種蟑螂。
白蟻屬于昆蟲綱、蜚蠊目、白蟻科。原來白蟻自己是單獨有一個等翅目的,但是后來2007年科學家對它們的DNA進行分析發現,它們和蟑螂是近親。所以白蟻被并入了蜚蠊目,等翅目也慘遭裁撤。
這個發現源于隱尾蠊。這種蟑螂生活在美洲阿巴拉契亞山脈中,它們的生活環境幾乎和當地白蟻完全相同。和白蟻不同的是,隱尾蠊是一夫一妻制,它們可以把木材吃出空洞,然后在那里繁衍后代。小蟑螂們以其父母的肛門分泌物為食,這些分泌物不僅提供營養,還含有可以消化木材中纖維素的腸道微生物。憑借這種世代相傳的寶物,小家伙們最終也具備了以木材為食的能力。
正是這種昆蟲,坐實了白蟻的蟑螂血統,白蟻其實就是這種蟑螂的社交強化版。
雖然看起來挺像螞蟻,但是白蟻和螞蟻喜歡鉆地的習性截然不同,它們喜歡壘山。工蟻用唾液混合泥土,可以筑成非常壯觀的蟻丘。
在南美的大草原上,白蟻丘的高度可以達十多米,就像一座座巨型公寓樓。
白蟻的繁殖速度很快,因此它們會通過婚飛來分窩。分窩之后,人口密度降低,同時拓展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對整個白蟻族群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在溫帶,白蟻婚飛的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它們之所以選擇這個季節,是因為在這段時間,氣溫在24-33攝氏度之間,空氣濕度在60-90%之間,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它們的繁殖成功率。
不過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只要是在晚上,溫度濕度基本都符合這個條件。所以在晴朗的夜晚,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批長著翅膀的白蟻從工蟻預先準備好的分飛口噴涌而出,爭先恐后地飛向幸福的彼岸。
雖然它們之中能成功繁殖后代的幸運兒數量不到10%,但是成為蟻后,創造一個民族的巨大榮譽足以抵消它們對未知的恐懼。
但就在這「人」潮洶涌的時候,蟻巢表面閃爍起了明滅的綠光。
這些綠光,就是寄居在蟻巢中的不速之客:螢叩甲的幼蟲發出來的。
叩甲就是我們俗稱的磕頭蟲,這一科昆蟲已經發現的有2000多種,但是會發光的不到200種,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南美洲。
它們的頭部會發出明亮的綠色熒光,在黑暗的夜晚里,比星辰還要耀眼,亮度可以達到燭光的1/20。
螢叩甲頭頂的綠光,可不是來給白蟻助興的。它們是來享用自助大餐的。
有道是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但是螢叩甲的幼蟲不這麼認為,白蟻婚飛可是它們大快朵頤的好時機,怎麼能夠輕易放過。
可憐那些剛剛出洞的,憧憬著美好新婚生活的白蟻,又被螢叩甲幼蟲的大嘴咬住給拖了回去,俊男美女,瞬間化作了紅粉骷髏。
好在每次婚飛的白蟻數量眾多,所以即使有一部分命喪蟲口,還是會有一部分能夠逃出生天,繁育后代的。
螢叩甲的幼蟲平時就躲藏在蟻巢中,一到白蟻大喜的日子,就跳出來破壞一下氣氛。螢叩甲就像是個開黑婚介所的,靠熒光引誘「青年」白蟻來這里相會,卻趁機將其捕食。
等它們長大成蟲了,就沒那麼強的攻擊性了,發光的位置也移到了鞘翅的上部。功能也從誘捕獵物,變成了聯絡和求偶。
白蟻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5億年前,而螢叩甲的歷史也有上億年,兩種生物相愛相殺早在恐龍時代就開始了。有詩為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俗話說得好,惡人自有惡人磨,誰能想到白蟻這麼囂張的昆蟲,卻被螢叩甲吃得死死的呢?
可見在世界上還有很多未知在等待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