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很多物種都採取集群的生活方式,畢竟野外生存很艱難,抱團生活可以降低這個難度,主要體現在合作狩獵或者抵禦天敵上。小型的昆蟲如螞蟻和蜜蜂,哺乳動物裡像是獅子以及狼,它們都採取群居的生存方式。
既然生存在一起,那麼在思想意識上就必須統一,如果群體生活的動物成員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那麼群體生活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都必須選擇出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越的成員擔任領導者,例如蟻后、獅王以及狼王等。例如非洲獅群,主要成員是雌獅,它們負責獅群的狩獵活動以及撫養獅群的後代,而獅王主要是保護領地不受外來獅子的侵犯。
很多種類的猴子也都採取群居的生活方式,而猴王大多數由公猴來擔任,但是要想成為猴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強大的戰鬥力,正所謂強者為尊,這在猴群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當新的猴王出現之後,整個猴群家族就開始變得穩定團結起來,外來的猴子很難再進入。尤其是雄性的猴子進入新的家族,很容易受到群猴的圍攻,嚴重的會被殺死,而一些母猴以及小猴會被勉強的接受,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位都會比較低。
成為猴王不僅僅象徵著榮譽,還有很多額外的「收益」:
一、與猴群中所有母猴交配的權利,這個權利只有猴王擁有,要知道對于生物而言繁衍自己的後代是重中之重;
二、優先進食權,猴群尋找到食物後都必須是猴王先吃並且吃飽之後,才會允許其它猴子依次的來進食;
三、領地佔有權,猴王可以帶領猴群佔據一一大片領地,外來的猴子是不敢輕易進入的,否則會受到群猴的毆打襲擊。
當然成為猴群的首領還必須要完成自己的職責,那就是遵循猴規來管理猴群,如果哪個成員犯了錯誤是會遭到猴王的猛烈痛擊的。如果猴王的領導能力弱,猴群中的成員是會偷偷跑掉的,領導能力越強的猴王,猴群成員數量就越多。
猴王其實非常好辨認,它們的體型一定是最大的並且毛髮光線明亮,所處的位置也是眾猴的中心,如果在樹上它會是在最高處。
動物的世界都講究強者為王,沒有什麼世襲更替,只要你足夠的強大,那就能成為猴王。科學家發現在新猴王上位後都有殺嬰的行為,這一點跟獅子比較類似。同時在猴群中的小公猴和小母猴有著不同的人生路線,小母猴會和它們母親、姨母以及姐妹等留在猴群中,而小公猴正常情況下會在尚未徹底成熟前被驅趕出猴群。
這樣的機制既可以保證猴王自己的權利不受威脅,同時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近親繁殖的發生。如果猴群的後代公猴發育的迅速,在尚未被趕出猴群之前就超過了它們的父親,那麼戰鬥將一觸即發,即使小猴子年輕力壯但是沒有父親的戰鬥經驗,多數會以失敗告終,一般都是會去其它猴群爭奪王位。
但如果是猴群的猴王死了,不久後猴群中就會誕生新的猴王,如果在這一段期間沒有外來的公猴,那麼最終猴王必然是原來猴群中新成長起來的幼猴。
猴群小公猴長大後爭得王位,猴群中會發生什麼變動?
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曾有專家做過類似的實驗,把動物園裡的猴王抓走隔離起來,隔一段時間之後猴群會擁有新的猴王,如果再把老猴王放歸,一般它都很難再爭搶回王位。這種情況下新的猴王上位,那麼猴群中可能會發生的怎樣的變動哪?
01、首先是猴群中的幼猴,它們面臨的或是死亡,因為新的猴王上位它不允許猴群中有其它公猴的後代,即使它們可能是自己的兄弟,當然這只針對那些剛出生不久的幼猴。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這種殺嬰行為在猴群中是存在的,這一點跟獅子很像,新的獅王上位也會殺死前代獅王的幼崽。
02、其次是猴群中的待成年公猴,上代猴王會留下不少後代,畢竟整個猴群幾乎都是它的後宮,那麼這些後代的大小自然也不同,小的幼崽不論公母或許都會被殺死,而大的公猴會被新猴王驅趕出猴群。
03、最後是猴群中的母猴,要知道猴子的壽命可以長達20年至30年,因此會有很多輩的後代,那麼就存在一種情況,小公猴長大後成為新的猴王,它還處在可以繁育後代的年紀,這就涉及到了近親繁殖的情況。在生物發展進化之路上會自然的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再說一句簡單的,沒有避開近親繁殖的早都已經被自然所淘汰了。
對于猴子這種比較聰明的物種,它們並非是六親不認的,如果認識自己的母親以及姐姐妹妹,那麼也就意味著它們可能會被趕出猴群。即使沒有被趕出猴群,它們自己可能也會脫離猴群,畢竟生物最本質的追求就是繁衍。
說在最後
猴子是一種非常聰明的物種,它和人類一樣同屬于靈長目動物,但有的時候這種聰明會給人類造成一定影響,猴子看似可愛,實際上很多種類的猴子都比較兇猛,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它們攻擊,因此說外出遊玩看見進景區內自由散養的猴子千萬不要靠近餵養,不是被搶就可能被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