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句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就是對應著動物世界當中的食物鏈,蟬的背後是螳螂,螳螂的背後有著黃雀等著,而在黃雀的背後,是毒蛇在等待著。
但是這樣的情況在自然界當中卻不多見,既然蟲子能夠吸引「黃雀」,那麼不如自己造一個蟲子如何?於是就蛇類就進化出了這樣毒蛇——「蛛尾擬角蝰」
說起「蛛尾擬角蝰」這種蛇類,可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蛇類,在1968年時就有科學探險團隊發現了這種蛇類,但是在此之前並沒有關於這種蛇類的記載,不僅因為它的偽裝色極難發現,而且它一身的偽裝色十分的特殊,尾巴還有類似於蜘蛛的形狀,令這些科學探險團隊的人類無法分辨這種蛇類就長這樣,還是這種蛇類產生了變異,於是將這種蛇類進行登記昭告世界的計畫就不了了之了。
待到2003年時,又有新的科學冒險團隊發現了這種特殊的蛇類,並對其大肆宣傳,於是便吸引來了大量的生物科學家來研究這種特殊的蛇類,終於在2006年時確定了蛛尾擬角蝰這個蛇類中的新物種。
蛛尾擬角蝰偽裝色十分的厲害,在加上毒蛇不愛動彈的天性,所以令這些科學家也難以尋覓到蛛尾擬角蝰,對於這種蛇類瞭解甚少。蛛尾擬角蝰標本當中最長的雌性有53.1公分,雄性有84公分,是一種帶有劇毒的蛇類。
蛛尾擬角蝰的尾巴
最為神奇的則是它的尾部,長相相似蜘蛛,有些人會將它誤以為是蜘蛛與蛇類的共生體,當然並不是,只是尾部的特別進化為這種形態,以吸引獵物的注意力,但是這樣的尾巴怎麼形成的,是一出生就帶有的?還是像響尾蛇一般通過不斷地蛻皮最終形成特殊的尾部?這點科學家還在研究當中。
一隻遷徙的鳥類在旅途當中飛翔累了,於是降落到附近的樹枝上準備尋找食物美餐一頓,在這片地域上雖然土壤不夠肥沃,但是卻生存在許多的小昆蟲。這只遷徙的鳥兒也注意到了這點,於是便在樹上靜靜地觀察著。
不久它注意到一隻十分肥美的蜘蛛,而且這只蜘蛛並沒有意識到危機的來臨,還在自顧自地忙著自己的事情,這只鳥兒越看越饞,越看越饑餓。
這只經過旅途勞累的鳥兒,最終還是沒能夠抵擋住美食的誘惑,它忍不住出擊了,在空中它還小心翼翼地飛行著,深怕驚擾到面前這只肥美的美味。
確定了自己的目標還在進攻范圍之內,它果斷地出手了。它成功地叼住了這只「大蜘蛛」,但是旁邊的岩石也動了起來,一張血盆大口像鳥兒襲來,鳥兒一時驚慌,竟不知所措,被血盆大口一口咬住,很快在毒的作用下,鳥兒馬上就失去了知覺。
這就是所謂的「黃雀捕蛛,毒蛇在後」。在荒漠地區生活的蛛尾擬角蝰將自己身體進化成與周圍環境相似的顏色,同時也進化出了劇毒,以保證能夠在捕食獵物時不失手,畢竟蛛尾擬角蝰的獵物都是遷徙經過此地的鳥兒,數量不多,機會也難得,所以必須要把握住每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