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農曆說法,年過了便是春天,初春季節,萬物等待復蘇,很快便會迎來鳥語花香。其實大多數地區已經有了春天的跡象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草已經露出新芽,鳥兒已經三三兩兩出現。
湖北恩施利川市連日來都有市民看到一種「怪鳥」,它的大小跟普通的小鳥差不多,體重估摸著有50-90克,羽毛美麗,黑色的飛羽中有白斑相間。
之所以稱呼其為「怪鳥」,主要是它腦袋上的羽毛特殊,平時「折疊」在一起,遇警情時會散開,就像是爆炸頭一樣。
在湖北恩施出現的這種鳥其學名叫「戴勝」,民間也稱「雞冠鳥」或者「花蒲扇」,「勝」在古代有指女子頭飾的意思,所以「戴勝」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名字基本上就能體現它最主要的特徵。
直觀看上去,戴勝身上的毛髮主要分成上下兩個部分,成明顯的對比。頦、喉和上胸的羽毛主要為黃棕色,下背為黑色但帶有白色寬闊橫斑,腹部為白色帶有褐色的縱紋。
雙腳細小,尖嘴黑色細長,鳴叫聲粗壯而低沉,宛如「撲~撲~撲」般的聲響。
戴勝最大的特徵就是它頭上的羽毛,羽冠長而闊,呈扇形,日常會「折疊」在一起,可一旦受驚,或者周遭環境變化引起它的警覺,便會將頭頂上的羽毛豎立起來,就如同戴了一頂羽冠一樣,十分好看。
起飛後如果它感覺警情已經解除,便會將羽冠收回。別看戴勝有一身非常美麗的羽毛,但在現實中你一點也不想靠近它,因為它總是將自己弄得臭烘烘的,羽毛上經常沾有自己的糞便,因此戴勝也被稱為「臭姑姑」。
戴勝是一種分佈范圍很廣的鳥類,屬于犀鳥目戴勝科物種,不僅在利川市各個鄉鎮都有分佈,乃至是我國的大多數地區,均有戴勝的相關目擊事件。
曾經人們遇到不懂的生物,就喜歡在網上問《博物》,戴勝就是經常出鏡的動物,以至于後來被問多了都不願意再回答有關于戴勝的問題。由此可見,戴勝在我國數量和分佈范圍還是比較可觀的。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多數人想要目擊到它們也並不是很容易,因為它生性機警,往往人們還沒靠近,它就溜了。
戴勝通常棲息于森林、山地、河谷、農田、草地、果園等多種類型的環境裡面,尤其是林緣耕地這類環境下,更是戴勝經常出現的地方。
冬季往往在低海拔的地方生活,到了夏季會往更高海拔的地區活動,在我國屬于留鳥。戴勝跟燕子、喜鵲一樣,是基本上不會被人們「侵害」的鳥類,它以蝗蟲、跳蝻、螻蛄等各種害蟲為食,是一種農業益鳥。
戴勝喜歡在鬆軟地面上行走,邊走邊覓食,它細長的尖嘴能[插·入]泥土中,取食其中的昆蟲。
戴勝是一種分佈很廣的鳥類,廣泛存在于歐亞非各大地區,在以色列,戴勝更是國鳥。
相傳所羅門王有次外出差點被熾熱的太陽曬中暑,危急之時飛來了一群戴勝鳥,如烏雲一般為國王遮陽,之後為了感激戴勝,國王賜給了戴勝鳥一頂五彩羽冠,從此之後戴勝的頭頂便有了絢麗的羽冠。
我國也有許多關于戴勝的傳說故事,比如在湖北恩施利川市,當地人也將其稱為「陽雀馬」,大致意思就是春天到來時,它們會背著陽雀而來。關于「陽雀」的說法,不少學者覺得是杜鵑。
別看戴勝外表美麗可愛,每年4-6月處于繁殖期的雄鳥可是很兇猛的,它們常常會因為領地而發生爭鬥。
在打鬥的時候,先是怒髮衝冠,接著相互靠近,然後嘴尖互咬,看起來有點像用長嘴拔河一樣,拍打著羽翼相互拉扯。分開之後又會重復以上動作,直至一方選擇退讓為止。
在雄鳥爭雌的時候,雌鳥往往在一旁看著兩隻雄性戴勝打架,最後哪一方獲勝,雌鳥就跟哪一方結合成對。
唐朝詩人賈島在《題戴勝》中寫道:「能傳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大致意思就是戴勝美到讓人捉住了不想放歸山林,但事實上戴勝是國家保護動物,禁止私自捕捉。
大自然之所以美好的令人嚮往,是因為充滿了生機,有許許多多的物種繁衍生息,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打擾、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