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求偶和繁殖是地球上所有動物繁衍生息的正常過程。
在自然界中,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為了延續自身種族,使自身遺傳基因能不斷傳遞下去,天生就具有一種保護和哺育后代的本能。
父母的愛,是人世間最純真、最無私的愛,偉大又深沉……這樣的愛,不僅僅存在于人類社會,在動物界也能找到無數例子,甚至有些物種與人類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的動物為了保護幼崽,不惜獻出生命;有的動物也會像人類一樣,諄諄善誘地教導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有的動物為了讓孩子脫離險境,不惜暴露弱點,讓自己陷入絕境……
動物界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愛,其實毫不遜色于人類,也流傳有許多感人至深的典故。
例如,虎毒不食子:再兇殘的動物,它們也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幼崽;
舐犢情深:母牛生下小牛犢,常常會用舌頭輕輕地親舐,讓人動容。
雄帝企鵝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降生,會將企鵝蛋放到腹部孵化,不吃不喝站立60天,僅靠自身脂肪維持體能。
袋鼠媽媽生下小袋鼠后,會一天24小時把幼崽抱在懷里,養育6個月到1年,連糞便也會幫寶寶舔干凈,對孩子的關心可謂是無微不至。
然而,生物界有許多現象總是充滿著種種矛盾,有的物種面對自己的后代,盡顯「模范父母」的光輝形象,而有的物種面對自己的幼崽,卻會表現出殘忍、可怕的一面。
奧地利一位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水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是唯一殺死同類的動物」。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動物世界里,同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相殘的現象并不少見,甚至一些動物父母對待自己的親生后代也十分殘忍。
埋葬蟲--吃掉親生骨肉
埋葬蟲,也被稱為食尸蟲,是一種奇特的甲蟲,它們專門以動物死尸為食,并且會在尸體上面進行交配與繁殖,通過反芻的方式喂養自己的幼蟲。
埋葬蟲一旦聞到鳥、鼠等死動物的氣味,便會從四面八方爬來,千方百計地將動物尸體埋進土里,如此一來它們就可以在上面產卵,孵化出來的幼蟲一出生就能有豐富的食物。
然而,當埋葬蟲繁育的幼蟲數量,遠遠超過現有食物所能滿足的數量時,僧多粥少沒有食物可分,埋葬蟲又不善于「計劃生育」,只能選擇殘忍地吃掉自己的一部分孩子。
這種一種逼不得已的生存策略,將幼蟲數量控制在自己撫養能力之內,能夠提高幼蟲的整體存活率。
除了埋葬蟲,倉鼠也會采取這種殘忍的方式,食物短缺或者在自己不知道能找到多少食物時,會自發地遺棄那些存在發育缺陷的幼鼠,甚至將它們殺死。
加拉帕戈斯鯊魚--食子
加拉帕戈斯鯊魚,又被稱為直翅真鯊,大多生活在暖溫帶近海。作為一種胎生類鯊魚,小鯊魚為了避免成為成年鯊魚的「美餐」,通常都會生活在淺水區。
然而,一旦小鯊魚離開淺水區,可謂是兇多吉少,面臨的威脅不僅有其他動物天敵,而且連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會將其當作「獵物」捕殺,名副其實的「大義滅親」。
是為了生存,還是誤食?人們不得而知,這也反映了動物母性殘酷的一面。
其實在魚類中,有些雄魚有時也會吞食它們已經受過精的魚卵,例如雀鯛魚在交配產卵后,通常是由雄魚負責孵化,大多時候它會一直守候在魚卵旁邊,是個盡職的好父親。
然而,為了保衛后代,雄魚幾乎不進食,餓到極致時,為了活下去也會狠心吃掉一部分魚卵,看似殘忍,實際上卻是為了大多數魚寶寶的安全誕生。
非洲黑鷹—任由其骨肉相殘
黑鷹與其他動物對待子女的方式有些許不同,雖然不會殘忍將孩子吃掉,但是做法也令人十分不快。
雌黑鷹通常每次會產卵兩枚,孵化出來后會重點喂養其中比較強壯的一只幼鷹,而對待另一只弱小幼鷹的方式讓人直呼可怕。
它會任由身體最強壯的幼鷹慢慢將其啄食而死,既不加以制止,也絲毫沒有心疼之意。在人類看來,這與親手殺死自己的骨肉又有什麼區別呢?
動物「骨肉相殘」的現象看似殘忍,實際上卻有利于整個家庭的繁衍生息,強者的基因也會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大自然是殘酷的,即使那些弱者沒有成為「窩里斗」的犧牲品,最終也會被大自然淘汰。
除了以上所述的幾種動物,殺嬰、食仔這類特殊現象,從靈長類、食肉類、嚙齒類,再到鳥類、魚類等都有發生。
例如在大猩猩的種群里,公猩猩通常可以很多配偶,而新妻子的第一個孩子,尤其是雄性猩猩,通常都會面臨著被父親吃掉的下場。
科學家們多次觀察到,公猩猩會聯合起來奪走小猩猩,然后津津有味地分食可能是它們親生兒子的尸體。
對此,科學家猜測,公猩猩這種行為可能是為了保衛血統,因為它們不能確定第一個孩子到底是誰的親骨肉。
一位攝影師也曾拍到過雄性河馬咬死幼年河馬的行為,悲慘的一幕讓人瞠目結舌,有科學家猜測,可能是河馬為了生存,控制或減少潛在的競爭對手。
此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某些家養動物,如貓、兔等,往往也會出現殺死幼崽的現象。
有些是因為幼崽身上的氣味與母親不相投,有些是因為雌性精力有限,已無法承擔撫育后代的重任,會殘忍咬死,甚至吃掉自己的后代。
不得不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那些看似不符合常理的現象,卻有著它存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