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因戰鬥力為人所知的動物,蜜獾必須得佔據一席之地,進敢攻毒蛇、退能偷鳥蛋,好像只有它不想吃的東西,沒有它不敢吃的玩意。
雖然在吃上百無禁忌,但蜜獾之所以得名,其實跟「蜜」離不開關係,這裡的蜜指的就是蜂蜜以及蜜蜂的幼蟲。
蜂蜜好吃、幼蟲鮮嫩,奈何蜜蜂蜇人,而且一般都是「群攻」,被一群蜜蜂追著蜇,滋味兒肯定不好受。
所以,動物界中那些想「偷」點兒蜂蜜吃的動物,要麼做好了被蜇的準備,要麼就是身懷絕技,蜜獾屬於後者,而且它掌握著兩項制勝技能。
首先,蜜獾的皮。
蜜獾吃蜂蜜並不是偷偷摸摸、伺機行動,而是橫衝直撞、搗毀蜂巢,敢這麼操作,得益於它身上厚厚的皮,而且這身皮不僅厚,還鬆弛有韌性,就像一件寬大的衣服套在蜜獾的身上。
所以它們並不怕輕微的抓撓,身體器官也能得到足夠的保護。
通常情況下,蜜獾盯上了蜂巢,就會直接上樹,隨即扒拉開蜂窩,要麼即刻開吃吞下幼蟲,要麼下樹張開嘴接著流下的蜂蜜。
如果被蜜獾盯上的是人類養蜂所做的蜂箱,那它們絕對化身「破壞之王」,肆意搗毀蜂箱大飽口福。
其次,蜜獾的氣。
硬闖蜂巢雖是個好辦法,但蜜獾有時也會不那麼豪橫,而是靠智取。蜜獾尾巴附近有能夠釋放臭氣、臭液的腺體,平日裡這種氣味一方面有助於它們圈領地,另一方面是個防禦工具。
等到它們尋覓蜂蜜吃的時候,臭氣就成了「擊退」蜜蜂的秘密武器。
那味道雖然不持久,但濃度很高,蜜蜂靈敏的嗅覺此時就成了弊端,臭氣搞得它們無法在蜂巢中待下去,或者紮堆躲在蜂巢的角落,蜜獾靠這一招,就能熏走不少對手。
蜜獾吃蜂蜜除了靠厚皮和臭氣,能閉合的耳朵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們的耳朵本來就很小,人類用肉眼很難觀察到,自然也不會在對抗中遭到對手進攻。
更重要的是,蜜獾的小耳朵能夠被厚厚的皮肉覆蓋住,因此在偷襲蜂巢的時候,蜜獾只要閉上耳朵,就可以避免蜜蜂攻入其體內。
當然,被蜜蜂蜇了的蜜獾也不是完全沒事兒,蜜蜂的數量不多還好,如果是成群的蜜蜂,蜜獾再怎麼能「稱霸武林」也無濟於事,有時甚至小命難保。
這是因為雖然蜜獾身上的皮夠厚,但它們的臉皮卻相對比較薄,所以為了吃上心愛的蜂蜜、誘人的幼蟲,蜜獾們也是付出了疼痛的代價,以此換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
不過幸好,大多數蜜獾都是知進退的傢伙,它們深知該在什麼時候脫身,被蜇後,很可能就吃了這頓沒下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