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蝰蛇是中國極其古老的一種毒蛇,由于分佈范圍並不是很廣泛,且數量有限,很少被人熟知,故很有可能因為對其的認識不足,而將白頭蝰蛇作為貿易、食用等用途。雖然它的毒性是中規中矩的,但它的「愛國情懷」可是極其濃烈的,曾有不少外國的學者想要將其引入,都以失敗而告終,一旦白頭蝰蛇離開「家鄉」,便會鬧著絕食,直到去世。
白頭蝰蛇外表長得十分「呆萌」,近看它的頭部其實有些像一個方形的「魚頭」,小小的眼睛,再加上白色的頭部,和一般的毒蛇不同的嘴部,顯得十分突出,甚至有一些「醜萌」。
白頭蝰蛇是一種古老的蛇類,白頭蝰為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種群數量本身較少,對科學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白頭蝰蛇的生物秘密,對于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或許也正是因為人們對它的了解並不多,很有可能將其捕捉後用于烹飪。1998年的時候,在中國白頭蝰蛇便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種。而到了2004年便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也正是因為它的數量稀少,因此被稱為「蛇中大貓熊」。
白頭蝰蛇對于生存環境的嚴苛,雖被調侃為最讓人「頭疼」的蛇,但卻是因為它十分「重情重義」。為何如此說呢?這是由于只要白頭蝰蛇離開了所在地,就無法生存了。
看起來有著極強生命力的它,卻是研究人員眼中最「難搞」的毒蛇,許多國外的研究人員都想將其引出國,但都以失敗告終。
不過由于白頭蝰蛇有著一個「特殊功能」——極其抗餓,所以就算有半年不吃不喝也無傷大雅,還能夠正常地生活並且維持日常行動。但是到了國外這種特殊功能就好像失去了作用,一旦不吃不喝後,便會陷入昏迷,很快便不在動彈安詳離世。
一方面,是由于白頭蝰蛇對食物的要求很高,只捕食小型的齧齒動物或者是食蟲目的動物為食,無法適應齧齒類動物,主要以吃鼩鼱為主。其他的任何食物都不會輕易去嘗試,或許這也是導致其數量較少的原因之一,若是沒有遇到合適的食物,就只能絕食了。
白頭蝰蛇所捕食的食物是無法通過人工餵養的,只能生存于自然中,人工飼養並不能滿足它的需求。
鼩鼱也被叫做「尖嘴鼠」、「食蟲鼠」、「臭老鼠」,這是由于它長得和小老鼠有一些相似,但是卻比一般的老鼠要小,只有4到6公分左右,是世界上已知動物中最小的哺乳動物。
另一方面,白頭蝰蛇對生活地區的要求很高,若是離開了「舒適圈」便無法生存,在海拔1300米的林地最適合它的生長,一般會選擇棲息于巖石的洞穴處。
白頭蝰蛇和大部分的蛇類一樣,都喜歡單獨生活,在白天幾乎見不到它的身影,這是由于它屬于夜行蛇,只在夜晚中進行活動。
這也導致中國能夠尋找到白頭蝰蛇身影的地區還較少,大部分都分佈于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甘肅等地,不過在南部的分佈數量相對較多一些,比如緬甸和越南。雖然這幾地有分佈,卻還是很少有人見過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