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和大象無論是體型上還是行為上,好像都沒有什麼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但是非洲象卻攤上了一點麻煩!
眾所周知,非洲有明顯的濕季和旱季。當旱季來臨的時候,找到一個小水坑都不容易,而動物們就會為了這樣的小水坑「大打出手」。
所有大象(無論亞洲象還是非洲象)都離不開水源,它們會在水源附近棲息,由于體型巨大,非洲象鮮有對手,它們很容易把小水坑占為己有。
而非洲的一種鳥卻可以驅趕大象,它們成群結隊輪番上陣攻擊大象,直到大象離開水源才停止。
2012年,一位野生動物攝影師在肯亞東部的一個水坑旁,拍攝到20多萬隻小鳥蜂擁攻擊三頭大象的事件,這些鳥類的行為讓當時的人們感到十分震驚。
然而,這種鳥並不是只會「欺負」大象,它們還給非洲的農民帶來麻煩,把許多地區推向饑荒的邊緣。
紅嘴奎利亞雀,源:Bernard DUPONT
這是一種什麼鳥?
這種鳥學名叫做紅嘴奎利亞雀,外形上和我們熟悉的麻雀很像,就是有一副標誌性的紅嘴。
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它們體長在12公分左右,體重在15-26克之間,和大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過它們在數量上非常驚人,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野生鳥類,據信它們繁殖後的數量可以達到15億隻左右的峰值。
圖片來源:Alastair Rae
一個典型的棲息地可能最少會有數百萬隻成年個體,以及同等數量的幼鳥,這一部分體現在它們密密麻麻的鳥巢上。
紅嘴奎利亞雀和其他大部分鳥類一樣,只有在繁殖的季節才會築巢,它們幾乎會在任何可行的地方搭建巢穴,包括草叢、樹木等等。
不過,它們是由雄性完成築巢工作的。
兩隻雄性巢穴非常靠近,源:Bernard DU
在巢穴搭建到一半的時候,雄性會以這個「期房」去求偶,一旦配對成功,只要兩天時間它就會把「婚房」搭建完成。
在一個典型的棲息地裡,巢穴密度可以達到每公頃 30000 個。有人甚至發現同一棵樹上同時掛著6000多個巢穴。
它們高度社會化,有時候會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隻鳥同時覓食,後面食物耗盡的鳥會飛過整個群體,然後落在前面的新鮮覓食區,這個畫面就像是波濤洶湧的海面。
它們有多能吃?
紅嘴奎利亞雀不僅在外表上和我們熟悉的麻雀很像,其實它們的行為也很像,只是它們的種群數量大太多了。
一般而言,紅嘴奎利亞雀也是以一年生草的種子為食,它們喜歡吃寬度在1-2毫米之間的種子,一隻成年紅嘴奎利亞雀一天可以吃掉15克食物,幾乎和它們的體重對等(越小的鳥需要更高的新陳代謝來維持體溫和活力,所以它們更能吃)。
圖片來源:Charles J. Sharp
但是,幼鳥的飲食不同——幼鳥需要優質蛋白,剛剛孵化的幼鳥在未來大約7天內,都是以昆蟲為食的,之後則以種子為主,而兩周後它們就會自行飛行並覓食了。
一天中,除了最熱的時候,它們會休息下來,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吃,不分白天黑夜。
據統計,在一個繁殖週期內,納米比亞一個擁有500萬隻成鳥和500萬隻幼鳥的棲息地中,紅嘴奎利亞雀總共消耗了大約13 噸昆蟲和 1000 噸種子。
另外,它們對水的需求也挺大的,所以會和非洲象產生衝突,這種鳥在氣溫過高的時候也是靠近水源休息的,它們一天至少會喝兩次水。
紅嘴奎利亞雀的分佈,源:Shyamal
非洲最嚴重的農業害蟲之一
從它們的食量上就不難發現,一塊草地估計沒兩下就被它們霍霍沒了,當天然食物來源枯竭時,它們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耕地上。
這給當地農民造成很大的打擊,一個200萬隻的紅嘴奎利亞雀群體一天可以吃掉20噸糧食,基本上只要被它們發現的耕地,不到一天時間就會被吃光。
中國的麻雀曾經被當作「四害清除過,所以有段時間我們很難看到麻雀的蹤跡,其實也是因為麻雀對糧食作物的破壞。
在非洲,紅嘴奎利亞雀被描述為「有羽毛的蝗蟲」,所到之處基本顆粒無收,它們被認為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最嚴重的農業害蟲之一。
為了嚇跑鳥兒,年輕人每天都聚集在小米農場裡敲鼓、敲盤子和鍋來製造噪音,只有當鳥兒離開時,學童才被允許返回課堂。
在一些地區還會組織捕獵者每天晚上出去捕捉,在查德首都恩賈梅納附近,每年有500到1000萬隻紅嘴奎利亞雀被捕,這些麻雀會被去毛油炸並出售,一年創造 37500-75000 美元的市場價值。
而另外一些地區則選擇完全消滅這種鳥,他們用炸藥、汽油彈和在空中噴灑有機磷酸鹽等「除鳥劑」來減少種群數量。
據信在南非,一個月最高殺死了2100萬隻紅嘴奎利亞雀,而每年會殺死1.8億隻左右。
在非洲,這種驅鳥,捕鳥,滅鳥的行動已經至少延續70年,每年都會有數億隻鳥因此死亡,然而,紅嘴奎利亞雀的種群數量不但沒有因此減少,反而還增加了!
如果紅嘴奎利亞雀是一種入侵物種,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它的破壞力,但它是土生土長的非洲「麻雀」。
那麼,為什麼它們會在本土造成這麼大的破壞力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非洲現在大力在發展農業,所以可供紅嘴奎利亞雀食用的食物實際上變多了,而他們的繁殖能力太強了,至少比人為控制它們的速度要快。
紅嘴奎利亞雀的繁殖週期是已知鳥類中最短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它一年會築巢6次,或者說會生產6窩,每窩3只左右。
而孵化時間不超過10天,小鳥只要餵養兩個星期就可以自己飛出去覓食,1年後就性成熟,可以加入繁殖大軍。
目前,人為控制行動實際上只取代了它們自然死亡而已,但是這種控制卻對生態造成了破壞,因為除鳥劑對其它動物也有毒。
現在製造噪音來驅趕鳥兒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控制手段,但是這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一般而言農場主需要付出一頓飯的成本。
除此之外,非洲農民對這種鳥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