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鵑,聽名字就知道個頭不小、地面活動,它的英文名更直接,就叫「路上的跑者(road runner)」。
對於動物們而言,跑要麼為了獵食,要麼為了逃命,大走鵑的跑屬於前者,而且它們要是跑起來,速度之快讓獵物們猝不及防,就連蛇也不例外。
作為杜鵑科的一員,大走鵑是北美最大的杜鵑鳥,體長大約50公分到60公分,重量半斤到一斤。
對大走鵑來說,「跑起來」是小事一樁,畢竟腿部肌肉異常發達,但是「飛起來」卻不太容易,它們只能爬上距離地面不太高的樹杈,隨後滑翔落地,整個過程超不過10秒,更別提連續的高遠距離飛行了。
之所以不能飛,是由於大走鵑沒有龍骨突,胸肌、翼肌力量弱,就算扇動翅膀,也達不到飛翔的目的,不僅飛行時長和高度受限,起飛還得靠奔跑加速給力。
鳥不能飛,聽起來好像是個劣勢,但當那些不會飛的鳥把奔跑這個優勢發揮到極致時,劣勢也就不存在了,比如時速70公里的鴕鳥和鴯鶓、時速50公里的鶴鴕,以及時速25公里的大走鵑。
大走鵑的獵物大多都在地面活動,因此單憑速度,大走鵑就能夠讓自己吃飽吃好。
但是在挑選獵物時,大走鵑會遵循兩個標準,第一,要是活著的,大走鵑一般情況下不吃腐肉,它們的食物構成中10%為花、果、種子等,其餘90%都是新鮮肉。
第二,不能太大,大走鵑之大是相對於其他鳥類而言的,它們不過也就1斤多,所以獵物要能方便食用,蟋蟀、蝗蟲、甲蟲、蠍子、蜈蚣、蜘蛛是最佳選擇,小鳥和蛇偶爾食之。
面對好捕捉的獵物,比如昆蟲、小爬行動物、齧齒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大走鵑使用的是突襲戰術,它們先漫無目的的遊蕩,發現目標後悄悄地尾隨,然後突然開始衝刺,利用自己的速度完成打擊,在大走鵑尖喙的用力叼啄和精准出擊下,獵物大多難逃此劫了。
如果第一輪猛擊沒能奏效,獵物踉蹌逃離的過程中,要麼再經受一輪打擊,要麼被大走鵑叼住甩向岩石或地面,最終無力反抗。
面對難以對付的蛇,大走鵑一般不會輕舉妄動,而是一對兒鳥協同合作。一隻鳥負責分散蛇的注意力,另一隻則進行偷襲。
負責誘敵的大走鵑會扇動翅膀,使它們看起來更大,更有威脅,並在蛇出擊時,靈敏迅捷地跳躍躲避,蛇根本咬不住大走鵑;負責攻擊的大走鵑則先對蛇的長度和速度進行預判,隨後瞄準蛇,叼住它們的頭部,用力甩向地面,力量之大足以讓蛇的脊椎斷裂。
當然,挑戰蛇稱得上風險與美味並存,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自身難保,就算戰勝對手吃到了蛇,能量消耗也未免有些大,所以大走鵑只是偶爾吃蛇,而且會選擇體長40公分以內的小蛇。
這是因為大走鵑的爪子起不到拉扯作用,它們吃蛇只能分段吞,消化又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也是大走鵑經常叼著半截蛇或者半截蜥蜴到處跑的原因。
大走鵑在其棲息地地位特殊,它們一方面能夠捕食農業害蟲,深得農民歡心;另一方面,
大走鵑的爪子很特別,每個爪子都有前後對生的兩個腳趾,X型腳印能夠很好地隱藏它們的蹤跡,人們由此認為大走鵑有躲避惡靈之力量。
因此,雖然大走鵑善跑不善飛,如今數量卻依舊可觀。對別的鳥來說,鳥生就是「天高任鳥飛」,而大走鵑的鳥生則是用雙腳把路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