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是地球中最早翱翔在天空中的脊椎動物,在經歷了6500萬年前的災難后,翼龍和其他恐龍一樣并沒有幸存下來,而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經過古生物學家的不斷探究,有人在東南亞以及我國的南方發現了一種會飛的蜥蜴,甚至懷疑翼龍或許還存在于世,這到底是真的嗎?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翼龍的形象。在翼龍的頭頂上,有一個非常醒目的頭飾,這個頭飾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吸引異性的,另外在飛行的過程中,還可以保持空氣的動力平衡。
在翼龍的化石中,古生物學家發現,翼龍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2.2億年前,而且整個翼龍家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1.6億年
。作為地球天空中的霸主,翼龍可謂是飛行動物中體積最龐大的,它展開雙翅能夠達到十余米。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翼龍的祖先的體積并不是很大,只是一個非常小的蜥蜴,因為在大陸中失去了生存優勢,被迫無奈才會有了沖向天空飛行的本領。
那麼,翼龍為何會消失?跟生態環境的變遷有關嗎?在很多人眼中,翼龍的滅絕是受到巨大的自然災害影響,其實這種觀點并不是完全正確的。翼龍的滅絕并不是因為它的身體無法對抗大自然,也不是因為沒有東西吃被餓死,而是因為鳥類的原因。
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鳥類和翼龍在競爭中,翼龍被淘汰,最終退出了自然界的舞臺。那麼,翼龍真的徹底消失了嗎?有一部分人懷疑翼龍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生存方式,比如
像鴿子一樣大小的小型翼龍,事實真是這樣嗎?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各種各樣人類從未聽過的生物,比如在東南亞中,就有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會飛的蜥蜴,它被稱為飛蜥。從外觀上來看,這種蜥蜴和普通的蜥蜴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只不過長了翅膀,會飛翔。
在部分科研人員眼中,這種會飛的蜥蜴應該就是翼龍的后代,是翼龍隨著環境的變遷發展,慢慢演化成了小體積,最后變成了會飛的蜥蜴。
然而這種會飛的蜥蜴,從某個角度來說,它們的這種飛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行,而是從高處向低處滑翔。那麼,同為蜥蜴,為何這種蜥蜴會進化出滑翔的能力呢?在民間流傳著一種這樣的傳說,飛蜥的祖先是趙氏翔龍,在我國遼西的郊外,科考人員曾發現一個保持非常完好的標本化石,而這個化石完整記錄了趙氏翔龍的身長骨骼和皮膚印跡。
經過深入分析,科研人員認為,這種趙氏翔龍是因為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才有了滑翔的能力,在外觀上,很多學者就把它和飛蜥聯系起來,認為趙氏翔龍是飛蜥的祖先,那麼也就是說飛蜥根本不是翼龍的后代,二者并無任何關聯。
圖為趙氏翔龍的化石
飛蜥在全世界中有近300多種,遍布于非洲、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飛蜥的最大特點就是
身體寬闊,頭比較大,鱗片粗糙,它們的生存環境是沙漠、樹林和熱帶雨林等。飛蜥的背部是遍布全身的小鱗片,它的舌頭是很厚的,而且還很短。飛蜥主要是以昆蟲為主食,只有少數會吃植物。
通常我們見到的是彩虹飛蜥和斑飛蜥等。彩虹飛蜥的身長大概是在13厘米到30厘米左右,它的下腹是白色的,尾巴的條紋有七八個黑色斑點。這種彩虹飛蜥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西部,棲息在巖石地帶中。彩虹飛蜥以群居為主,在群居中一般都會有雄性首領,統帥著其他雌性蜥蜴。如果其他飛蜥想要外出尋找自己新的領地,就必須要先和自己的統領者干一架,爭奪戰中獲勝了才會有機會外出。
斑飛蜥與彩虹飛蜥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斑飛蜥喜歡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樹林和山林中
。它們的背部也有很多鱗片,體積較小,體長在8厘米左右。斑飛蜥經常是雌性和雄性成對在一起。在森林間滑翔中,它們會打開雙翼,像降落傘一樣滑翔到自己想要到達的目的地,斑飛蜥是以昆蟲為主,它們主要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印度等地。
斑飛蜥腹部是黃白色的,當雌雄靠近的時候,雄蜥反復擴展其喉囊以示顏色,作為示愛之意。斑飛蜥一般喜歡在樹上生活,平日里很少會在陸地上棲息。或許對于他們來說,在樹上的安全感要高于陸地中,如果一不留神,自己就沒準會成為其他生物的暴殄之物。
飛蜥是趙氏翔龍的后代,雖然它和翼龍在個別之處有些相似,但它會變成翼龍的新一代嗎?就目前而言是不會的
,因為飛蜥它根本不是飛行,而是滑翔,而且它的體積是很小的,如今已經變成了一種瀕危物種,也許飛蜥根本無法活到變成翼龍的新一代就已經走向了滅絕道路。
由此可見,從目前的研究發現,飛蜥跟翼龍沒有任何的關聯,二者完全是不同的生物。
雖然曾經的翼龍是天空中的霸主,但如今的地球天空中的霸主是各種鳥類的天下,那麼,今后到底有沒有一個種群能夠取而代之,成為像翼龍一樣的霸主呢?或許在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中就會出現這種物種,至于是哪一天,又是什麼樣的物種,讓我們敬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