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深海恐懼症,恐懼的是什麼?是深不可測的海洋,冰冷潮濕的海水,還是深海之中不為人知的巨怪?
曾經,科學家們認為,海洋深處,陽光無法穿透,一片漆黑,缺乏光合作用,食物缺乏,應當難以提供足夠的食物,來孕育出體型巨大的生物。
國際上對深海的定義,是水深200米以下的海域。陽光能夠穿透的深海極限是66.5米,人類不攜帶任何裝備,徒手下潛的最深深度是113米,由探險家吉翁·奈瑞在2006年創造。
我們熟知的鯨類一般都生活在深海1000到2000米的海域內,體長可達18米的抹香鯨,可以下潛至2200米。以這個體型來看,抹香鯨,或者說大部分鯨類,都算得上海洋巨獸。
在深海600到1000米的水層中,人們能發現大王烏賊的存在,它全長能有13米。大王烏賊的形象也更像海洋巨怪,讓人看到就會心生恐懼。
在南極海約兩千米的深處,生活著大王酸漿魷,它體長10米左右,但比大王烏賊更重,比大王烏賊更活躍。
這種深海的生物比淺海的相似生物體型更大的現象,被稱作「深海巨化病」。雖然這些生物比不上哥斯拉,但人類在它們面前太渺小了,對它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它們的形象無異於怪獸。
人們印象中的水母都是很漂亮的,一些會發光的水母更是如同小精靈一般。它們如同一把透明的傘,須狀觸手更是給它們增添了飄逸之感。
如果水母的傘狀直徑能夠達到2米,觸手長三十多米,又當是什麼樣子呢?
這是獅鬃水母,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水母,有150多條觸手,當它把觸手伸直時,長度跟一頭藍鯨相當。獅鬃水母生活在海面以下20米到40米的海域之間,這是人們比較容易見到的巨型水母。
但不是所有的水母都有這麼漂亮的造型,冥河水母的出現,讓人們直呼像是從地獄裡走出來的,「造型像極了《哈利波特》裡的攝魂怪」。
其它水母常見的須狀觸手,在冥河水母這裡則是4條「綢緞」狀口腕;其它水母是透明的,冥河水母是不透明的,而且配色還是黑紅色。
其中「冥河」這兩個字,來源於它的拉丁學名翻譯。冥河水母的拉丁學名為「Stygiomedusa gigantea」,後邊那個單詞指的是「種名」,前邊那個單詞,在古希臘語中是「通往冥界的九條河流之一」,在英語中stygian直譯為冥河,medusa譯為美杜莎,代指水母。
「冥界」和「美杜莎」的結合,足以說明這種水母直觀上給人的恐懼感。
在1901年,南極海域,人們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母,這也是繼獅鬃水母之後體型第二的水母。冥河水母的傘狀直徑可達一米,口腕長達10米,主要生活在500到2000米左右的深海。
從第一次發現冥河水母,之後的110年間,人們總共發現了它115次。它與人類的相見平均下來也像牛郎織女的一年一度的見面了。
發現冥河水母的地方大多在南極海域,但是在日本海域也有發現,由此推測這種水母分佈的范圍應該比較廣,只是因為生存的海域太深,人們難以發現。
到現在,人們對冥河水母的瞭解,也不過是它們的體型和大致分佈,以及它們的口腕上並無毒素存在,它們不依靠毒捕獵,在深海有一種鳚魚與它們共生。它被認為是深海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無脊椎食肉動物之一。
不見天日的深海之中,還有多少人們沒有發現的巨型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