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非高原上,吃草的獅尾狒狒和吃肉的衣索比亞狼之間形成了特殊的默契,兩種動物相遇的時候,一個不追一個不逃。
時間長了,一群獅尾狒狒之間摻雜著一隻衣索比亞狼就成了「草原一景」。
有人說,這畫面像極了早期人類馴化狼的模樣,難道我們的靈長類遠親要完成質的飛躍了?
獅尾狒狒個頭和長相都十分霸氣,但是之所以名「獅」,全是因為尾巴梢的一撮毛,跟食性毫無關係。
它們基本上只吃草,草佔據了獅尾狒狒飲食的90%以上,又由于晝行、地棲、群居的特點,人們常會看到成百隻獅尾狒狒坐擁一大片草地,拔草葉、挖草根的場景,邊吃邊用臀部進行短距離挪動,直到一片草地的草被挖得差不多了,群體中的雄性首領便會帶領著家族轉移覓食場所繼續挖草吃。
雖然在靈長類動物中,獅尾狒狒的體型較大,但是它們依舊需要面對來自天上地上的不少捕食者,尤其是獅尾狒狒幼崽,很容易遭受禿鷲、豹子、鬣狗、非洲野狗的襲擊。因此獅尾狒狒白天會保持高度警惕,晚上就抱團棲息在背風的懸崖峭壁。
按理說,對狩獵者時刻保持警覺的獅尾狒狒,稍微有風吹草動就會進入防禦狀態,但是對待衣索比亞狼是個例外,甚至允許它們跟自己之間僅僅咫尺之遙,並共處1到2個小時。
衣索比亞狼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覓食的時候通常都是「獨行俠」,作為捕食齧齒類動物,尤其是抓大東非鼴鼠的行家裡手。
衣索比亞狼通常會在中午行動,因為此時是大東非鼴鼠一天一次的出洞時間,衣索比亞狼往往會堵在獵物的洞穴口,等待著它們冒頭。
如果大東非鼴鼠發現危險,掉頭鑽回洞中,衣索比亞狼就會迅速把尖嘴埋進洞中吹一口氣,然後憑藉敏銳的聽覺和地面的震動對大東非鼴鼠進行堵截,挖開土層,直到將其捕獲。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獅尾狒狒和衣索比亞狼能夠共處,其實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互惠」關係,正如前文提到的,獅尾狒狒食草,挖掘草根的過程中會驚擾到地洞中的大東非鼴鼠,而這正好就是衣索比亞狼的最愛。
而且「鼠目寸光」的齧齒類,很難分辨獅尾狒狒和衣索比亞狼,因此會放鬆警惕,此時只要衣索比亞狼出擊,基本上就會輕鬆得手。
統計結果也顯示,潛伏在獅尾狒狒群裡的衣索比亞狼,捕食成功率從25%躍升到了近70%,對于它們來說,可謂是「跟著獅尾狒狒,有肉吃」。
就這樣,獅尾狒狒成了衣索比亞狼的「幫兇」,衣索比亞狼的「交換條件」就是不對獅尾狒狒,尤其是其幼崽發起攻擊,但是也僅此而已。
一方面,衣索比亞狼不會浪費精力,也沒有能力幫助獅尾狒狒抵抗捕食者。
另一方面,衣索比亞狼如今處在「自身難保」的狀態,就剩下大約500只,它們不僅是非洲草原上數量最少的獵食者,也早已成為了瀕危野生動物。
總而言之,獅尾狒狒並不能對等早期人類,衣索比亞狼的處境也不如狗的祖先,前者依舊需要獨自面對捕獵者兇殘的捕食,後者也要為種群的壯大繼續努力,二者各有各的難題。
另外,早期人類把狼馴化成狗與人類定居基本上處于同時期,狼群中那些溫順的個體逐漸適應了人類的雜食食性,成為被「馴化」的基礎條件之一。
反觀純草食的獅尾狒狒和純肉食的衣索比亞狼,食性、行為存在巨大差異,它們之間的關係說是「互惠」都有些勉強,離「馴化」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