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頭戴WiFi」不是為了上網,而是避免鳥類的攻擊,這個小惡霸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澳洲鐘鵲
澳洲鐘鵲 又稱黑背鐘鵲,俗稱澳大利亞喜鵲,分布于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南部。它們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最多才多藝的鳥類,可以發出不同的叫聲。現時已確認有9個黑背鐘鵲的亞種,但在它們之間有大部分分布地是重疊的,且有中間形態出現。
澳洲鐘鵲在整個澳大利亞十分普遍,已適應了與人類一同生活。在繁殖期時會變得帶有攻擊性,有時會俯沖攻擊途人,差不多所有會攻擊人的都是雄性。
鳥卵孵化時就會開始帶有攻擊性,隨著雛鳥長成攻擊性亦變得更密及厲害,直至幼鳥離開鳥巢攻擊才會停止。
當行人或者騎單車者進入其鳥巢50米及100米范圍內就會受到攻擊,澳洲鐘鵲會對采取不同級別的行為來驅逐入侵者。
最低層次的是發出警告及在遠足俯沖;其次是近距離的急降,甚至啄入侵者的面、頸、耳朵或眼睛;更嚴重的它們會俯沖及以其胸部撞向入侵者。
澳洲鐘鵲的攻擊可以令人受傷,尤其是在頭部及眼睛,造成視網膜脫落及受到喙部的細菌感染。
若有必要途經澳洲鐘鵲的鳥巢,最好配帶寬邊帽或打開可以驅逐鳥類的傘。行人可以在帽或頭盔上涂上眼睛的圖案,有助嚇走澳洲鐘鵲。
防護性的頭盔
單車頭盔并不能提供好好的保護,因為澳洲鐘鵲會從側面攻擊頭部及頸部。在單車上掛有旗子也可以有效的嚇走它們。
如果人類因這些騷擾而去拆毀鳥巢,這并非是有效的方法,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澳洲鐘鵲會變得更為兇殘,具有報復性。這時它們極度攻擊性,會直接攻擊面部,這種情況是很難阻止的,這種攻擊會反復的進行多次。因此經常產生滋擾的澳洲鐘鵲就會被捕捉及放生到人煙稀有的地區,或甚至被獵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