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有許多種讓人望而生畏的動物,無論怎麼排名,毒蛇必定榜上有名,人類目前一共發現了3200多種毒蛇,其中有五分之一的毒蛇能對人類造成傷害。
全世界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被毒蛇咬傷,傷者如果沒有及時注射抗蛇毒血清的話,有很大幾率會因中毒而死亡。
正是因為毒蛇的神秘和危險,人們更想知道哪種毒蛇毒性最強?是我國的銀環蛇?印度的眼鏡王蛇?還是美洲的響尾蛇?其實最毒的蛇類早已蓋棺定論,它就是來自澳洲的內陸盾尖吻蛇,俗稱內陸太攀蛇。
討論內陸盾尖吻蛇到底有毒之前,先把時間撥回到22年前的7月末,昆士蘭州北部城市麥凱的一處公墓裡聚集了成千上萬的百姓,他們正在紀念一位逝去的老者:蘭姆錢德拉。
當地有關部門在現場宣佈:將用老人的名字為當地一座公園命名,人們之所以對蘭姆念念不忘,是因為老人不平凡的生平事蹟。
蘭姆是一位印度裔澳大利亞移民的後代,他和他的父輩都以耍蛇為生,與毒蛇相伴半個多世紀。雖然職業普通,但蘭姆卻成了當地人眼中與蛇為伍的大英雄。在他78年的人生中,其中被各種致命毒蛇咬傷不少有十九次,其中就被內陸盾尖吻蛇咬傷過兩次。
令人驚奇的是,蘭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從死神的魔掌中逃脫出來,但因為蛇毒侵體,導致其晚年下肢癱瘓。他一生與毒蛇為伍,深知各種內陸盾尖吻蛇異于其他毒蛇,所以被內陸盾尖吻蛇咬傷的人幾乎都在劫難逃。
也正是因為蘭姆的大力宣導和不斷請求下,才促使有關部門下決心研製抗盾尖吻蛇的蛇毒血清,毫無疑問,蘭姆的善舉和堅持在日後挽救了太多人的生命,蘭姆也因此獲得了大英帝國勳章和澳大利亞勳章。
其實早在3900年以前,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就已經認識到盾尖吻蛇的危險,但是當時的土著人依然將其作為食物,但更多的時候,是將其作為神話傳說的主角和圖騰崇拜的聖物。
近代也有人注意到了盾尖吻蛇,19世紀60年代,一位叫做迪特裡奇的德國科學家從澳洲帶回了兩條盾尖吻蛇,並將其送至德國漢堡自然博物館進行研究,這也是西方人首次接觸這種澳洲特有的毒蛇。
盾尖吻蛇屬于眼鏡蛇科、盾尖吻蛇屬,是澳洲與巴布利亞新幾內亞群島上近百種毒蛇的翹楚,主要分為沿海盾尖吻蛇、內陸盾尖吻蛇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盾尖吻蛇亞種。
沿海盾尖吻蛇主要棲息在澳洲東北部的森林和開闊平原地區,其巨型大約為眼鏡蛇的8倍左右,常隱匿于其他動物廢棄的巢穴或樹洞之中。較大個體可長到4.5米左右,通體淺褐色,腹部較淺,是各種齧齒類生物和鳥類的天敵。
在沿海盾尖吻蛇向雷武發動攻擊時,它速度非常快且精准,成年的沿海盾尖吻蛇在獵捕大型獵物時,它的嘴部只需壓縮上頜肌肉,瞬間叩擊獵物皮膚就可以向對方注射毒液,並且可以反復多次注入,就算獵物掙扎逃脫後,也難逃一死,多在逃跑途中死亡。
而內陸盾尖吻蛇是名副其實的陸地毒蛇之王,其毒液毒性為眼鏡蛇的52倍,內陸盾尖吻蛇的體型較小,只能長到一米多左右,經常棲息于澳洲中部乾旱平原地區,以蛙類、鼠類、鳥類為食。
內陸盾尖吻蛇軀幹部為褐色或淺綠色,腹部顏色偏淺,頭部長有黑色斑紋,經常棲息地洞、石縫之中。
內陸盾尖吻蛇不僅毒性強,且注入毒液的量也非常多,一次咬合就可注射100毫升左右,這個劑量足以將120個170斤的成年人置于死地。經常是內陸盾尖吻蛇咬住獵物後,沒鬆口之前,獵物就已經毒發身亡。
科學界測定物質毒性有著非常嚴格的評判標準,這就是半數致死量(LD50),也就是用毒素作用于動物體內或者表面,在規定時間內使50%動物致死的劑量。
根據科學家的測試,內陸盾尖吻蛇咬到獵物後,其注入毒液的劑量和強度能在24小時內將26萬隻鼠類毒死,而與之相對的沿海盾尖吻蛇可使近10萬隻鼠類死亡,而赫赫有名的印度眼鏡蛇,可以使1.7萬隻鼠類死亡。
眼鏡蛇、眼鏡王蛇、銀環蛇的名氣再大,它們的毒液也比不上內陸盾尖吻蛇的劇毒神經毒素,這種毒素可以作用于生物體內的神經與肌肉連接處,可以控制和麻痹神經末梢,阻斷肌肉和神經的關聯。
在被咬後,傷者只會感覺到噁心、嘔吐,腹痛、無力,隨後便會進入深度昏迷,直至心臟和肺部出現麻痹和癱瘓導致死亡,毒素還會造成傷者體內大出血,肌肉損傷和臟器衰竭,同時可破壞正常蛋白質,阻止血液凝聚,內陸盾尖吻蛇的毒液具有多重效果。
在抗盾尖吻蛇血清沒有發明之前,僅有兩人被內陸盾尖吻蛇咬傷之後,僥倖逃脫一死,可見它的毒性之強。
但好在和銀環蛇一樣,內陸盾尖吻蛇生性害羞,喜歡棲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只有受到人類攻擊或者驚擾到它們時才會向人類發動進攻,內陸盾尖吻蛇是真正的隱居于鄉野的最毒蛇王。
內陸盾尖吻蛇的毒性雖強,對人極具危險,但在自然界,毒蛇是控制鼠類數量的天敵,可以幫助農田除鼠。
在全球范圍內,能夠產生毒液的生物在控制損害農作物的鼠害和蟲害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蛇毒在治療燒傷、促進癒合方面也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