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自然界中動物遷徙是一件並不少見的事情,到了固定的時節,它們便會不遠萬里長途跋涉,來到環境適宜食物豐富的地方,像大雁、燕子等鳥類就是如此。天氣暖和的時候生活在北方,天氣漸冷就會跑去南方過冬。
除了燕子之外,在坦尚尼亞賽倫蓋茨大草原上,那裡的角馬每年也會長途遷徙。
角馬的整個遷徙路程長達3000公里,遷徙途中它們會遇到許多捕食者,有不少角馬成為了捕食者的美餐,為此有人戲稱非洲的角馬就是草原的糧庫。
聽到角馬這個稱呼你會聯想到馬,可看到其長著雙角的樣子又有點像牛。那麼這個非洲角馬到底是馬還是牛呢?它們的社交與繁殖又有著哪些特色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進入非洲角馬的世界。
溫順的角馬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角馬屬于偶蹄目、牛科、角馬屬,也就是說它既不屬于牛也不屬于馬,只不過在親緣上和牛比較近。
從樣子上看,角馬長著長長的角,看起來比較兇猛,實際上在大自然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長相兇猛的動物往往很溫順。而看起來那些可愛溫順且漂亮的動物實則很危險,比如說河馬看起來可愛實則危險,毒蛇顏色漂亮口中卻含有劇毒。
角馬看似兇猛,本性非常溫順,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即便是遊客站在角馬群中看其吃草,角馬也不會主動用自己的角攻擊人類。膽大一些的遊客,甚至用手去撫摸角馬也沒有事。
不過當這只角馬脫離種群落單之後,那麼它對周圍的警惕性就直線上升。此時若是有人類再靠近它,它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以示警告,如果繼續靠近,很有可能就會受到它的攻擊了。
龐大的種群
角馬在非洲草原的戰鬥力顯得很低,單獨的一隻角馬抵擋不住獅子的進攻,也無法對抗兩隻以上的鬣狗,那麼它們是如何生存繁衍下去的呢?
很顯然,角馬的生存依靠的是其龐大的種群數量,強壯的角馬會保護自己和幼崽,捕食者虎視眈眈往往只從年邁傷殘的角馬下手,整個種族也就能在激烈的野生環境中得以生存。
其中,斑紋角馬是角馬當中數量很多的一個品種,每年有上百萬隻斑紋角馬會遷徙到別的地方尋找食物。
從數量上看遠高于那些捕食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經過了3000公里的跋涉不斷被捕食者襲擊仍然會剩餘不少角馬。
角馬遷徙之路
長途遷徙3000公里為的無非是吃到鮮美的水草。有些地方分為雨季和旱季,當雨季來臨時,大地上的植物便是最為肥美茂盛的時候了。
但是旱季來臨,植物沒有了水分的滋養,一部分便會逐漸枯萎,食物的減少就導致了上百萬隻角馬吃不飽,這種情況的驅使下,就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大規模的遷徙。
3000公里對于徒步行走的角馬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距離,期間翻山越嶺,穿過不少山川河流。這些河流當中埋伏了兇殘的獵殺者鱷魚,陸地上還會遇到獅子等捕食者。
由此可見,整個遷徙之路充滿著艱辛與危險,稱之為死亡遷徙一點不為過。
大草原的糧庫
雖然說遷徙途中會犧牲掉不少角馬,但從巨觀的角度來講這對非洲大草原的生態平衡是很有幫助的。
作為食物鏈中的一環,角馬作為食草消費者,一旦數量過多,就會導致當地的植物環境受損,如果沒有上一級的捕食者進行限制,就會導致角馬氾濫,就像澳大利亞的兔子那樣。
但站在捕食者的角度來看,數量如此龐大的角馬無疑成為了這些食肉動物的移動糧倉。
比如說獅子就熱衷于捕食角馬,角馬戰鬥力較低,獅子只要做好伏擊然後猛的撲上去咬住脖子一隻角馬就會倒地身亡。
鱷魚也比較喜歡吃角馬,它們捕食的方式和獅子類似採用的也是伏擊,成群的鱷魚潛在水裡露出鼻子呼吸,表面看上去整個水面沒有一點危險,一旦踏入便是危機四伏。
但角馬也沒有別的選擇,為了生存它們只能拼命往前沖。渡河過程中一隻又一隻的角馬被鱷魚咬住,拖入水中。這種場景既慘烈又壯觀,每年都要在非洲上演一次。
獨特的習性
說起繁衍生息角馬的生活習性有些奇怪,但仔細想想又合乎情理。
大多數時候角馬是群居的,它們會七八隻組成一個小團體,喝水吃飯都一起行動,但是到了繁殖的季節,雄性角馬就會出現單獨行動的情況,
首先它們會在自己的活動范圍排尿,用這種氣味向同類宣告這是它的地盤。而雌性角馬也會挨個尋找這些角馬,一旦相中了,它們就會進行交配。不過還沒完,雌角馬會繼續尋找下一個心儀物件,一直到繁殖期結束,這個龐大的繁衍活動才會停止。
而有趣的是,小角馬的出生似乎並不需要父親的存在,或者就連它的母親也分不清這些角馬的父親是誰。幼小的角馬會被母親獨自撫養,直到長大自立。
這樣看來,雄性角馬似乎是一個十分自私沒有擔當的存在,實際情況是雄性角馬有著更重要的任務,那便是擋在週邊保護整個種群。
每一個群體都需要一個的領導者,保護群體中的個體儘量少的受到侵害,而雄性角馬擔任的就是這個角色,當有角馬幼崽被抓時,也都是雄性角馬出擊迎接。而這種獨特的生存習性也是多少年來角馬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