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境內的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秦嶺中段南坡上,占地面積廣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地處南北氣候分界線及動植物區系的交匯過渡地帶,屬于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錯過渡地區。
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系統,這裡是秦嶺大貓熊的「天然庇護所」,也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的樂園,包括大貓熊、羚牛、金絲猴、金錢豹、林麝、黃喉貂等大量野生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
長青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近日在野外巡護途中,偶然拍到了黃喉貂追捕林麝的珍貴畫面。
其實在長青自然保護區,黃喉貂和林麝都不算罕見,架設在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十幾年的時間裡面也拍下了大量黃喉貂、林麝的身影。
但是基本上都是它們單獨出現的畫面,從未記錄下二者同框追逐的畫面,本次的偶遇,並記錄下黃喉貂追捕林麝的場面,實屬罕見。
整個保護區內已是一片雪白,地面被大雪覆蓋,人們在雪地上行走變得格外艱難。但這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卻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見一頭林麝在前面飛快奔跑,後面緊跟著2只黃喉貂,對林麝窮追不捨。
拍攝:長青保護區任文博
不知道該說是這頭林麝走運,還是說這2只黃喉貂倒楣,它們遇上了正在巡護中的人類。林麝在離人們20多米的地方停了下來,到處張望,像是在向人們求助,黃喉貂見狀,只好放棄捕食,不一會就轉身跑入密林中,整個狩獵活動以失敗告終。
在自然界裡,弱肉強食是常態,每一種動物都有各自的生態位,而人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儘量不打擾,此次無意中「救」了林麝,純屬意外。
黃喉貂的名字來源于它的前胸部具有明顯的黃橙色喉斑這一特徵,作為一種鼬科動物,黃喉貂的身形細長,大小跟一隻小型狐狸差不多,成年之後體重為2-3千克,屬于小型捕食者。
鼬科動物大體上是相似的,黃喉貂頭部尖細呈三角狀,耳朵短而圓,四肢短小但卻強健有力,爪子彎曲而尖利。
身上的毛髮主要以黑色和黃色為主,頭頸部及後半身為暗棕色至黑色,喉胸部及身體上半部毛色鮮黃,但黃色與黑色的分界線模糊,呈過渡狀。
黃喉貂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地區,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它主要出現在各種類型的森林裡面,比如東北的紅松林,秦嶺的針闊葉混交林,雲南的季雨林,海南的高山森林,均有黃喉貂生存,它是一種典型的林棲型動物。
鼬科動物身形細長,研究發現這種體態的動物大多十分靈活,行動非常迅速,黃喉貂也不例外,它具有很高的行動能力,從它們在雪地中追捕林麝的行為,就能看得出來。
黃喉貂的爪子粗壯銳利,在強健有力的四肢推動下,具有很強的攀緣能力,無論是樹木還是陡峭的岩壁,它們均能行動自如。
超強的行動能力也賦予了黃喉貂出色的捕食能力,在棲息地內,黃喉貂的食譜非常廣泛,從昆蟲、魚類到中小型的鳥獸,都是它的捕食物件,常見的有松鼠、鼯鼠、勺雞、白鷳、小麂等。
除了捕食動物之外,黃喉貂也會取食一些野果、漿果等植物性質的食物。尤其是蜂蜜,堪稱它的最愛,經常漫山遍野尋找蜂蜜吃,因此黃喉貂也得到了一個「蜜狗」的外號。
黃喉貂的活動不具備明顯的晝夜分界,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它們都可以活動,通常來說,多在白晝活動,而且早晨和傍晚會比較頻繁。
它們性格非常機警,行動也小心隱蔽,一旦感知到周圍環境異常,會馬上停止一切行動,然後一動也不動地「楞」在原地,眼珠提溜亂轉,仔細窺聽響動。
如有危險,馬上逃之夭夭;如有獵物,會馬上潛伏,然後待獵物靠近而將其捕殺。
除了狩獵之外,黃喉貂也被觀察到會進食腐肉,一些生活在村寨周圍的黃喉貂,偶爾會潛入村子盜食家禽。
在食肉動物愛好者群體中,黃喉貂的名氣還是比較大的,它們雖然體型小,但能量卻極大,甚至能捕殺一些遠超自身體重的獵物。
黃喉貂性情十分兇狠,日常單獨行動,行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追趕獵物的時候,會更加迅猛。
而在捕食林麝、斑羚、小野豬等中大型食草動物的時候,黃喉貂又會選擇與同類合作,看起來十分聰明。
比如此次在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狩獵場景,就是兩隻黃喉貂合作追捕一頭林麝。
黃喉貂的兇殘在人們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呢?在2014年的時候,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救助過一隻叫「坪坪」的野生大貓熊。
人們發現「坪坪」時,它的腹部有一道長達4公分的傷口,工作人員猜測,這個傷口很有可能是黃喉貂,或者羚牛造成的。
雖然到最後也沒確認「元兇」是誰,但在黃喉貂赫然在人們的懷疑物件名單內,由此可見,這種小小的捕食者,實力卻不容小覷。
黃喉貂是很聰明的捕食者,它的狩獵手段多樣,能在地面上追逐,也能從樹上一躍而下撲食。
既能單獨狩獵,在對付不了的時候,也會合作捕食,這就使得黃喉貂的捕獵效率十分高,甚至比許多知名的大型捕食者還要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