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鱝,是軟骨魚綱的一類鰩魚,其屬名manta源自西班牙語,意思是「被子、毯子」,所以它們又叫毯魟,為什麼叫這個名字,看看它們的扁平的身體就知道了。
由于它們形態怪異,獨特的花紋令人浮想聯翩。當然,其正規的名字還是蝠鱝,因游泳姿勢酷似蝙蝠飛翔而得名。
阿氏前口蝠鱝,分佈于熱帶和亞熱帶的印太地區和大西洋東部,作為當今世上第二大的蝠鱝,雄性的翼展在性成熟時為3米寬,雌性則為3.9米寬,最大能夠長到5.5米寬,體重可達1.2噸,這樣的體型雖說不如雙吻前口蝠鱝(世界上最大的蝠鱝,最大翼展6.8米,體重2噸),但仍然稱得上龐然大物,再加上它的衝刺速度不賴,時速達到24千米每小時,足夠使除了鯊魚、虎鯨及偽虎鯨之外的許多海洋掠食者望而卻步了。
鯊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頂級掠食者,雖然說鯊魚的許多掠食行為直接造成了獵物被吃,但並非所有的捕食事件都造成了獵物當場去世,從進攻中僥倖逃生的動物,其身上的一些咬痕能為鯊魚捕食頻率的研究提供一些線索。
軟骨魚是一些鯊魚食譜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奇怪的是,世界各地都很少觀察到軟骨魚被鯊魚進攻逃脫,這就表示許多軟骨魚在被偷襲後往往難以存活。但蝠鱝不同,作為大型的軟骨魚,蝠鱝的逃生能力更強,在各個地方都發現過被鯊魚進攻後失去一部分身體的蝠鱝。
由于海洋環境的限制,對鯊魚進攻蝠鱝的直接觀測是很少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例子,比如黑尾真鯊、直翅真鯊進攻蝠鱝但未帶走,牛鯊成功獵掉翼展2.5米的蝠鱝,以及虎鯊伏擊被漁具纏住的蝠鱝。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探究鯊魚和蝠鱝間的捕食關係,瞭解鯊魚的攻擊對蝠鱝的種群存活率和行為改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蝠鱝身上被鯊魚伏擊後留下的疤痕頻率非常值得注意,能為專家們提供極好的研究材料。
海洋生物學家馬歇爾希望通過統計莫三比克的阿氏前口蝠鱝身上的痕,來研究鯊魚進攻對該種群蝠鱝的影響。從2003年到2006年,馬歇爾和她的團隊總共檢視了多達371只蝠鱝,他們發現,有283只(76.6%的個體)身體上帶有571處鯊魚咬上的痕跡。被咬上的只有62只(21.9%)是雄性,剩下的221只(78.1%)是雌性。
從單只蝠鱝的咬痕數量上看,也是雌性更慘,單只雌性帶有1-7處,而雄性只有1-4處。在整個受調查種群中,有42.6%的蝠鱝身上有兩處或兩處以上的咬痕,在所有蝠鱝中,這一比例更是達到55.8%。
蝠鱝的傷口一般多久能夠癒合呢?研究者記錄到了幾隻蝠鱝傷口癒合的情況,這些例子中,不超過225天,在一個例子中傷口在126天內就癒合了。。
從資料統計上看,鯊魚最喜歡從蝠鱝的後方發動伏擊,之前有研究顯示,許多鯨豚和其它海洋哺乳動物身上的鯊魚咬痕也經常出現在身體後部,因為鯊魚從後方能避開獵物的視覺和聲呐。在這裡,道理可能是相似的,蝠鱝的視線在後方有一個盲區,使得鯊魚從蝠鱝後方接近更加容易。
這和專家在研究期間觀察到的一次例子是相符的,當時,一隻黑尾真鯊也是從蝠鱝的後方接近並進攻,不過由于黑尾真鯊體型不大,沒能牢牢抓住蝠鱝胸鰭的後緣,導致狩獵最終失敗。
黑尾真鯊
虎鯊
黑尾真鯊、牛鯊、虎鯊以及大白鯊明確在研究所在的珊瑚礁附近出沒過,牛鯊是唯一在胃中發現過蝠鱝的種類,而黑尾真鯊和虎鯊被觀測到進食蝠鱝。許多咬痕的形狀特徵和大小表明有些進攻很可能是虎鯊所為,而在這一地區較為常見的大型牛鯊,可能是製造其它大口的狩獵者。
牛鯊
雖然統計咬痕只能對鯊魚進攻蝠鱝的頻率做一個初步的最低估計,不少蝠鱝在伏擊擊中存活下來,但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蝠鱝,尤其是那些未成年個體,被鯊魚當場吃掉。即便倖存下來了,鯊魚的進攻對蝠鱝後續的生活和行為有著何等影響,也是值得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