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勢林區管理處在位于台中縣和平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發現了有菊池氏龜殼花出沒。
這個名字花裡胡哨的生物是臺灣的特有蛇類,活動范圍基本分佈在2000-3500公尺的高海拔山區,因為這些區域溫度較低,所以這種蛇不怎麼活躍,移動十分緩慢,為了減少能量消耗,體型也變得很小。
雖然聽起來很溫和,但作為竹葉青蛇屬的蛇,它是身含出血性劇毒的,而且最危險的是,臺灣並沒有此蛇的血清,這意味著被咬之後,無法及時的治療毒害。
2021年,林女士的食指被菊池氏龜殼花咬傷了,她被及時送醫,但因為並沒有針對該蛇的血清,她被注射了竹葉青的二價血毒性抗蛇毒血清,第二天又服用了 7 瓶抗蛇毒血清;觀察一段時間後,她又接受了手術干預,直到3個月後才徹徹底底的康復。
但她被咬的食指輕微且不可逆轉的彎曲了。
不過從1906年,日本標本採集人菊池米太郎第一次發現該毒蛇開始,被這種蛇咬傷的案例就屈指可數,所以醫生們無法確定需要的抗蛇毒血清劑量,也不敢貿然進行手術,所以才會導致其手指的畸形。
這種小蛇的體長最長只能達到60公分,身體十分粗短,尾巴也小小的;它的鱗片約有15-27排不等,這些鱗片均呈圓角菱形狀。其頭部大致呈三角形,被小鱗片覆蓋,這裡插播一下,所謂的看頭形狀分辨毒蛇非常不準確,切勿當成鐵律。
菊池氏龜殼花在眼睛和鼻孔之間有一個突出的凹坑;頭頂有輕微的隆起;眼睛的顏色幾乎跟身體一致,這些是它的主要特徵。
配色方面就很尋常了,它們的配色以褐色至深褐色為主,配合深淺不一的花紋;從眼睛到嘴角有一條明顯的深色帶,細看附近還有些白色細紋。不為人知的腹面則是髒白色至淺棕色,越靠近尾巴顏色就會越深。
它們喜歡窩在箭竹或石頭下,因為體型就這麼大,所以它的功能表裡幾乎只有小型動物,比如:兩棲動物、蜥蜴或小型哺乳動物。春夏季是其繁殖期,到了夏末最晚到秋初,雌性就會產下2-8枚卵。雌性和雄性的性成熟時間不同,前者為3 年,後者則是2 年成熟。
菊池氏龜殼花很少攻擊人,但遇到了還是多加小心,如目擊到了,千萬不要慌張,以免驚擾它們,應該默默地退開,如果離得近了,用登山杖等長棍類玩意兒將其撥開就好了。如果不伸手進入看不見內部的枯木樹枝堆及石頭隙縫裡面,一般是不會被它們咬到的。
如果不幸真的被咬了,首先一定先拍照記錄,或者儘量多記住其特徵;然後將被咬的區域附近的所有東西都脫掉,因為被咬後,傷口會腫起來,如果被東西束縛住,血液無法流通,會導致壞死的,這點也是跟常規的民間方法有差異;然後就是儘量及時就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