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紛爭」的故事總是引人入勝,每每聽評書講到這些橋段的時候,都入迷得很。你知道嗎?自然界裡的一些動物的種間競爭,就跟「三國紛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種間競爭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小到兩株小草之間競爭陽光,大到北極熊與棕熊這類超級猛獸在哈德遜灣爭奪鯨屍,種間競爭可謂是無處不在。
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裡面,同時生活著歐亞猞猁、棕熊與灰狼,由于這片森林缺乏虎豹,這三種動物就是當地猛獸三巨頭,它們之間,也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
在一些地攤文學和不靠譜的科普文章裡面,常常可以見到作者將猞猁描繪成一種膽子較小的動物,在遇見灰狼的時候,會通過裝死和爬樹來逃過一劫。
事實上這是對猞猁認知的嚴重偏差,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動物學家的研究,真相剛好反過來。
在納利波基森林裡,歐亞猞猁和歐洲森林狼可謂是一對生死冤家,它們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種間競爭激烈,常常爆發衝突。
猞猁和狼之間,會相互殺死對方,倒不是為了捕食,更多的是為了消除威脅和清除競爭對手。研究發現,它們都有殺死對方幼崽的習慣,猞猁甚至能殺死成年狼。
不少人感到詫異,狼是群居動物,而猞猁體型又小,它是如何殺死成年狼的呢?原來這裡的歐洲森林狼,雖然也屬于灰狼,但體型卻遠不如北美灰狼,屬于小型狼,多數狼成年之後,不會比雄性歐亞猞猁大多少。
如果你覺得猞猁不能通過伏擊的方式殺死灰狼,那就說明你對貓科動物太不了解了。
狼在北半球分佈十分廣泛,這可能與它們的適應能力有關。生活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灰狼,並不都是群居的。
在每年的4-9月份,是溫暖的季節,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豐富,獨狼的覓食效率更高,所以在這個階段,它們更傾向于單獨活動,獨狼的數量甚至比群居狼還多,這給猞猁伏擊它們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個季節,也是猞猁的育幼期,所以雄性猞猁,會積極捕殺生境內的獨狼及狼幼崽。
受猞猁影響,導致林中狼幼崽的死亡率很高,達到了40%-60%,局部地區甚至能達到90%,使得灰狼的種群發展一度停滯不前。
反觀猞猁方面,雖然狼也會殺死猞猁幼崽,但研究發現,猞猁幼崽的成活率卻能高達80%。在猞猁與狼的持續大戰裡,為何猞猁能獲勝?這或許是森林環境讓擅長爬樹的猞猁獲得了主場優勢。
長期受到猞猁打壓,導致狼群不得不改變生存策略,其中就包括變得不再使用露天的狼窩、遷移到森林外部去產仔等。事實證明,狼的這些改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畢竟猞猁不會離開森林。
北美地區,地形十分開闊,一馬平川的環境下,狼群能發揮出非常大的優勢,所以這裡的灰狼,營大型群居,常常能將棕熊好不容易獲取的食物給搶了。
鏡頭來到歐洲的森林,這裡的棕熊與灰狼之間的競爭依舊激烈,2021年1月份,動物學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裡考察時,就發現了狼群與棕熊爭鬥所留下的痕跡。
根據現場痕跡,專家們還原了整個事件的經過:
當時大概由5頭狼組成的小型狼群,對一隻棕熊進行圍剿。時值一月份林子到處白皚皚,地面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狼群遇上了還在活躍的棕熊,于是大戰一觸即發。
狼群不斷進攻,棕熊邊逃邊還擊,好幾次被截停之後大戰了幾回合,直到最終棕熊遁入一片雲杉林裡,狼群才作罷。
因為進入林子之後,狼群的團隊優勢就蕩然無存,再追下去,恐怕就是棕熊對狼群逐個擊破了。
毫無疑問,開闊地帶是狼群的主場,而在林子裡,就是棕熊的天下。棕熊雖然是雜食動物,不算主流的捕食者,但它卻很擅長「抄狼的後路」。
研究人員發現,棕熊會找到狼的巢穴,對裡面的狼幼崽下手。比如2021年5月份,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狼窩,但兩周之後,狼窩卻被毀掉了,翻看紅外相機記錄下的影像,元兇正是棕熊。
當時一隻棕熊來到狼窩前,將藏在裡面的6只十幾天大的狼幼崽,全數掏出來殺死了,而當時的母狼就在一旁。由于獨狼根本不是棕熊的對手,所以母狼只能在一旁乾著急,顯得十分無助。
在這片林子裡,猞猁、棕熊、灰狼三種猛獸鼎足而立,相互競爭,為了爭奪生存資源以及清除威脅而大打出手,堪稱動物版的三國紛爭。
事實上在這片林子裡,參與競爭的動物遠不止這三種,還有狗獾、貉、赤狐等等,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