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非洲波札那的奧卡萬戈三角洲的杜巴平原上兩頭小雄獅出生了,這兩頭小雄獅是獅王斯迪克的後代,作為杜巴平原上最大獅群的統治者,兩頭小雄獅在斯迪克的保護下逐漸的長大。到了1996年,獅群發生了一件大事,一頭名為史昆特的流浪雄獅打敗了獅王斯迪克,成為了獅群的統治者。
之後,兩頭已經5歲的雄獅也被史昆特趕出了獅群,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但是,令新獅王史昆特沒想到的是這兩頭雄獅並沒有走遠,而是在領地附近活動,逐漸地成長,經歷了3年的流浪生活後,兩頭雄獅再次殺回了原獅群,將史昆特成功擊敗並趕走,成為了自己母群的統治者。之後,兩兄弟沒有停止征戰的步伐,在之後的幾年內連續挑戰了附近兩個大型獅群的獅王,擁有了3個獅群的控制權。
這對雄獅就是著名的杜巴男孩,顯然在杜巴男孩拿到母群的控制權後,會與母群中的母獅們繁殖後代(包括親代母獅和自己的姐妹)。
除了杜巴男孩外,著名的雄獅聯盟「諾遲聯盟」的經歷也出奇的相似,2007年,非洲肯亞馬賽馬拉大草原上一個獅群發生了獅王更替,原獅王諾遲是被三頭流浪雄獅挑戰,最終不敵,遭到了驅逐。與諾遲一起被驅逐的還有5頭只有3歲的兒子。
從此諾遲與自己的孩子們組成了「流浪雄獅」聯盟,在經過了2年的流浪生活後,諾遲帶著自己已經5歲的5個兒子殺回了原獅群,重新拿回了獅群的控制權。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少有的流浪雄獅回到原獅群的例子,但是到目前為止,動物學家們都沒有觀測到一起流浪雄獅挑戰自己親生父親的先例。
當然一旦雄獅回到了自己的原獅群,母獅們必然會成為它們的「妻子」,這是繁殖的本能。只不過,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諾遲聯盟只有諾遲會與原獅群的母獅繁殖,其他的5個兒子並沒有參與原獅群的繁殖,而是又挑戰了8個附近的獅群,與其他獅群的母獅繁殖的。
也就是說,目前發現的流浪雄獅與原獅群母獅直接繁殖的只有杜巴男孩,而且即使是杜巴男孩也挑戰了附近兩個獅群,拿下了控制權,所以沒有一直的近親繁殖。
上面我們說過,目前沒有已觀測到的獅王被自己兒子挑戰的情況,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獅群的習性。在獅群中,母獅在照顧後代方面沒有厚此薄彼,但是這樣的一視同仁只會持續2-3年。因為,獅群中的小雄獅通常在2-3歲就會被趕出獅群,此時的雄獅只是亞成年的狀態,因此它是沒有實力去挑戰自己的「父親」的。
而我們上面提到的杜巴男孩之所以5歲了還在獅群中,是因為它們生活的奧卡萬個三角洲地形比較特殊,這裡充滿了水域的地形使得裡面的獅子很難出去,外面的獅子很難進來,所以,它們能在獅群中一直待著,沒有被驅逐。
第二:雄獅的選擇。在小雄獅被驅逐後,它們會度過至少3年的流浪生活,在此期間,有約一半的流浪雄獅會因為捕獵、其他食肉動物攻擊(鬣狗群)等原因死亡。剩下的雄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在它們流浪時,它們選擇的地點通常都離自己的母群非常的遠,這一方面是因為獅群的領地本來就很大,一方面是獅子避免近親繁殖的一種生存機制。
因此,遠行後的流浪雄獅在成長之後往往會就近挑戰獅群中的原獅王,不會長途跋涉再回到母群。
第三:獅王的更替。一頭流浪雄獅平均從3歲開始流浪,流浪到6-8歲時會有足夠的能力挑戰其他獅群的獅王,在此期間,原獅群往往也早已經進行了獅王更替,因為一頭雄獅平均7歲左右會擁有自己的獅群,等到自己的後代3歲時,它已經10歲了,它的後代還需要至少3年的流浪生活,此時它的父親已經13歲了。
而13歲對于一頭雄獅來說已經是暮年了,因為雄獅的平均壽命還不足15歲,此時,它們的父親早已經被其他的流浪雄獅挑戰了,顯然已經不給它們機會自己回去挑戰父親了。
在自然界中,流浪雄獅是可能回到原獅群的,但是目前沒有觀測到是流浪雄獅通過挑戰自己父親回到原獅群的先例,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原獅群獅王易主後。
當然,正常情況下,流浪雄獅幾乎是不會回到原獅群的,更是沒有機會挑戰自己的父親的,這是因為它們被原獅群驅逐後,會遠離原獅群逐漸的成長,而且等到它們成長完成後,自己的父親也早已經被其他流浪雄獅取代了。
因此,假如獅王被自己的兒子打敗的話,獅群裡的母獅就會成為獅王兒子的「妻子」,但現實時,幾乎不存在這種假設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