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印象中的食草動物牛羊等,有時會做出比較反常的行為,吃肉!這很讓人好奇,食草動物為什麼要吃肉呢?
從理論上來說,食草動物並不會主動地想要去吃肉。由於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在身體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它們的牙齒和胃,以及消化道內含有的菌落都有所不同,如果亂吃食物很可能會消化不良,甚至死亡!
但是,現實中我們看到關於食草動物吃肉的消息卻層出不窮。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印度的一頭牛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吃掉了將近50只雞!還有鹿吃了掉在路上的小鳥,兔子吃肉,松鼠吃了魚等等。
有人曾做出相關解釋:食草動物之所以會吃肉,就像人類中存在的異食者一樣,喜歡吃不一樣的東西;或者是因為它們的身體裡存在寄生蟲,導致它們不得不吃肉。
可是通過一些人工餵養的情況來看,有些健康的食草動物也會吃肉,這似乎證明了上述解釋並不完全成立。
還有一種說法是,除了肉食動物以外,其餘的動物都是具有雜食性,它們的身體也能消化蛋白質和脂肪。
以食草動物為例,在野外它們往往需要花很長時間進食,這是由於植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較低造成的。而且植物纖維比肉食更難消化,有的時候甚至需要花費幾天時間才能基本消化完,所以食草動物一般都擁有比食肉動物更強大的消化系統。
按這種說法,食草動物吃肉是因為肉中含有比植物更高效的營養來源,可以彌補食草動物營養的不足。這也是一些養殖場,可以給牲畜的飼料里加一些肉骨粉、牛奶和魚粉,甚至是動物內臟的原因,雖然含量很低,只有5%左右。
在偶蹄目動物中,已經滅絕的蒙古安氏獸被證明是一種食肉動物,河馬、驢、鼷鹿也都有吃肉食的記錄。由此可見,很多食草動物其實並非完全素食,只是它們吃草的時間更多而已。
在我看來,大自然中的所有動物都在遵循著食物鏈的平衡法則。比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食草動物吃植物獲取能量,食肉動物又會吃掉食草動物,從它們中獲取能量,所有動物死後再由微生物分解,將剩餘能量還給大地為植物提供養料。
食物鏈中的能量在每一級傳遞的過程中,能量轉化率不會超過20%,呈一個逐級遞減的趨勢。這就要求動物們學會選擇自己該吃什麼,肉食動物過多就會出現食草動物不夠吃,競爭激烈等問題影響生存,食草動物太多又會因為植物不夠吃影響生存……
打開食草動物的進化史,我們會發現它們在過去有更多的雜食行為。大約3000萬年前早期的鹿除了吃植物外,還吃大量的昆蟲、幼鳥/鳥蛋和小型哺乳動物等。河馬的祖先大約在6000萬年前從鯨類動物中分離出來,它們的牙齒也表明其是雜食性動物。是的,這些標誌性的食草動物過去有很多都食肉。
所以我認為食草動物可能是在經歷了一個食物短缺的階段後,最終選擇了食草,以增加自身的生存能力。它們過去可能經常食肉,所以它們的後代偶爾也會這樣做。
很顯然,靈活的飲食能使動物的適應性更強,比完全的草食動物更有可能生存下來。食草動物在競爭中選擇了更利於繁衍的生存方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