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巨著《昆蟲記》中,作者法布林記錄了雌螳螂在交配時吃掉雄螳螂的畫面。從此,雌螳螂的惡名就舉世皆知了。
關于雌螳螂為何要吃掉雄螳螂的說法,生物學家們其實並沒有完全的定論。生物學家通常認為雄螳螂體內有豐富的營養,可以更好地保證雌螳螂孕育後代,而雌螳螂在孕育後代的過程中消耗的體力非常驚人,正需要這樣的營養儲備;也有生物學家實驗後發現雌螳螂在吃飽的狀態下交配就不會吃掉雄螳螂,據此推測雌螳螂可能只是因為餓了才大開殺戒。
就像奧克蘭大學昆蟲學家Nathan Burke所說的那樣,雄螳螂每一次在和嗜殺成性的雌螳螂相遇時,都是在賭博。正因如此,每一次靠近雌螳螂的時候,雄螳螂都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畢竟自己還能不能看見明天的太陽,就要看運氣了。
在這裡,我們要解釋一些誤區:並非所有的雌螳螂都會吃掉雄螳螂,也並非只有螳螂會在交配時會吃掉配偶。比如眾所周知的黑寡婦蜘蛛,也會在交配的過程中出現雌性吃掉雄性的現象,這也是黑寡婦蜘蛛得名的原因。此外,還有一些蠍子也有這樣的習性。
那麼問題來了:雄螳螂知道自己會被吃掉嗎?
答案是肯定的,要不然它們就不會如履薄冰了。這意味著,雄螳螂也不是心甘情願被吃掉的。這個意義非常重要,這意味著雄螳螂知道自己有可能會被殺掉,所以在交配的過程中就會想方設法保全自己的性命,以免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沒有爸爸。
首先,交配結束後迅速抽身而退自然是一個選擇,但是這個成功率就很難保證,因為雌螳螂可能在交配過程中就展開了對雄螳螂的傷害。螳螂和人類的神經系統不一樣,它們在上半身受到傷害的時候,下半身的活動會更加劇烈。因此,對于雄螳螂來說,如何從一開始就做好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當地時間本週三發表于《生物學通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大部分雄螳螂會選擇偷襲的方式,悄悄靠近雌螳螂,完成生命中這項重要的工作;還有一些雄螳螂會選擇給雌螳螂帶來一些美食,讓它們無暇顧及;甚至還有一些體型較小的雄性,乾脆大秀演技在交配後裝死,最終雙方在和諧中孕育新的生命。
而Burke和他的同事、同樣對螳螂交配過程頗有研究的Gregory Holwell在對跳羚螳螂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後,發現了一種新的逃避傷害的方式,這令人頗感意外。
跳羚螳螂(Springbok mantis),又叫做Miomantis caffra,原產于非洲南部,後來很有可能是通過寵物貿易的方式傳入到了紐西蘭、歐洲和美國等地。
據統計,60%的跳羚螳螂交配活動,最終都以雄螳螂慘死于雌性同伴的口中而結束。對于這些可憐的雄螳螂來說,開發一種逃生手段的要求已經迫在眉睫。Burke和Holwell發現,它們確實採取了一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那就是暴力鎮壓。
Burke說:「在可能被同類吃掉的威脅之下,雄性嘗試通過暴力鎮壓的方式來制服雌性……在看到雄螳螂為了交配而制服雌螳螂,甚至不惜傷害對方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意外,以前從來沒有人在螳螂身上觀察到過這樣的情況。」
他們在對52對螳螂配偶之間的搏鬥進行觀察後發現,雙方戰鬥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咱們的那句老話:先下手為強。
如果雄螳螂動作夠快,首先用自己鐮刀一般的前肢控制住雌螳螂的話,它們大概有78%的幾率能夠在這段關係中全身而退,免于被吃掉;反之,如果是雌螳螂首先出手,那麼雄螳螂基本就沒有機會逃生了。
而且,在這樣的搏鬥中,即使受傷,雄性的傷口也一般會出現在肚子上,而不是被雌性把頭都扯掉。因此,即使受到一點傷害,至少還能保住命。不僅如此,在這場持續13秒鐘的搏鬥中,雄性佔據上風的時間通常要更多一些,這對于它們的保命來說至關重要。
(圖片說明:在戰鬥中受傷的雌螳螂)
當然,正如Burke所說的那樣,這種搏鬥雖然不失為一種保命的技巧,但對于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挑戰。換句話說,這種搏鬥「既是一種交配策略,也是一種生存策略「。具體來說,這樣的搏鬥導致交配的成功率出現了下降,即便雄性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據統計,對于一對搏鬥的跳羚螳螂來說,交配的成功率大概只有2/3。即便如此,雄螳螂也有差不多一半的機率以雌螳螂的腹中美食結束這次交配和自己的生命。
更尷尬的,還在後面。
雌性跳羚螳螂有一招殺手鐧,來應對那些自以為可以「白嫖」的雄螳螂,那就是無性繁殖。也就是說,即使沒有雄螳螂,雌螳螂大不了索性不用性細胞,而是「復製一個自己」出來。
雌螳螂給雄螳螂出了一道致命的選擇題:要麼愛,要麼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雌螳螂既可以選擇拋開雄螳螂進行無性生殖(顯然這樣生下來的都是雌螳螂),又可以在有性生殖中吃掉雄螳螂,那麼為何自然界還有這麼多雄螳螂呢?
實際上,這也是生物學家們一直好奇的問題,正如Burke說的那樣:「這正是我如此著迷于雄螳螂交配策略的原因。」
理論上說,雄螳螂勢必已經進化出一套合理的應對之策,才能夠保證自己不滅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通過和諧的方式孕育後代。這次的發現就是避免被吃掉的手段之一,其他螳螂應該還有其他手段,等待生物學家們去發現。
不管怎麼說,螳螂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之所以有這樣的食夫現象,也是漫長歲月中演化的結果,相信其中自然有一定的好處。但看得出來,雄性螳螂似乎也有「雄雌」平等的呼聲。也許,隨著新的交配策略演化出來,它們或許可以改變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