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人們拍到了珍鲹躍出水面吃鳥的畫面,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一條水里游的魚能把一只天上飛的鳥拖入水中吞食,畢竟這太不合常理,又太像電影情節,而當它確確實實發生后,人們自然會將目光投向那條讓人瞠目結舌的魚身上。
珍鲹,也被稱為巨鲹,其實,單從一個「巨」字里,人們就能隱約察覺到,它們能夠捕鳥、吃鳥,很大程度上與體型有關。
的確,珍鲹作為一種大型遠洋魚類,個頭大、游得快,有水中「野獸」之稱。
根據記錄,已知最大的珍鲹體長有1.7米,體重80公斤,最高時速能夠達到60公里以上。
即使不看「之最」,成年珍鲹的平均身長也足有1米,體重30斤,而且這種魚的適應性很強,在河口、淺灘、海灣或瀉湖等各種海洋環境中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無論在哪兒,珍鲹也都是稱霸一方的頂級捕食者。
一種動物吃什麼,得從它們的胃里找答案。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在珍鲹的胃里發現過尚未消化的魚類、甲殼類、頭足類、軟體類動物,甚至還找到過小海龜、小海豚、黑鰭礁鯊,當然也包括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海鳥殘骸。
先來說珍鲹的普通覓食模式。
珍鲹既然身在海洋之中,捕食水中生物便是日常,但再日常也要講究技巧。成年珍鲹是「獨行者」,魚群只有在繁殖期才會聚在一起,所以靠一己之力捕殺獵物是每個個體需要掌握的謀生手段。面對較小的獵物,珍鲹捕食毫無壓力,它們依靠大眼睛和大嘴,能夠吃到任何它們想吃的東西。
而如果珍鲹的目標是體型較大的動物,那它們的捕食行動也會隨之謹慎起來,比如面對黑鰭礁鯊,珍鲹會采用頭部撞擊的方式進行攻擊,以求擊暈對手。
此外,珍鲹還非常會利用其他動物,比如它們會尾隨捕食的僧海豹進行游動,隨后要麼直接坐享其成,要麼從海豹身邊奪食。
再來看珍鲹的進階捕食技巧。
對于魚來說,捕鳥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即便是珍鲹,也只能偶爾為之。如今最為人說道的珍鲹捕鳥事件,其實只發生在印度洋塞舌爾海岸,太平洋、大西洋上的珍鲹棲息地至今為止還沒發現過這種情況。所以在開始講述珍鲹捕鳥之前,我們必須清楚,這并不常見,而且珍鲹要捕到鳥,必須同時滿足鳥飛得夠低,魚跳得夠高兩個前提。
言歸正傳,珍鲹捕鳥之前,勢必經過了一段「追蹤」,它們會追隨成群的燕鷗或其他海鳥,并將目標鎖定在仍處于學習飛翔階段的幼鳥,一旦這些幼鳥離水面過近,珍鲹就有了可乘之機,它們加速游動并適時躍出水面,轉瞬之間在半空中叼住鳥。
能完成「跳躍」這個動作,是因為珍鲹的肌肉力量很強,通過身體的擺動將時速提升到60公里左右,并在躍起時達到1.8米到2米的高度。
事實上,珍鲹一度讓人類心生膽怯,但是總的來說,它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不過根據記載,夏威夷有一名漁民,曾經在使用長矛捕魚時,被珍鲹撞斷過三根肋骨。
除此之外,熱衷于釣珍鲹的垂釣愛好者,釣珍鲹前不僅要做好魚線魚竿被上鉤的珍鲹扯斷的準備,還要使用特制的網和釣線,因此可想而知,珍鲹力量之大、能力之強。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有人專門釣珍鲹,那釣上來的它們能吃嗎?
答案可能會令人失望,據說珍鲹不僅口感差,還可能引發雪卡毒素中毒,要知道這毒素強于河豚毒素數十倍,應該沒有人想要嘗試。至于那些被釣上來的魚,多半會被放回水中,所以面對珍鲹,垂釣者不過是想享受與水中「猛獸」較勁的樂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