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是生態保存得比較完好的區域,這裡生活著多種能夠稱之為猛獸的食肉動物,有歐亞猞猁、歐洲森林狼、棕熊、赤狐、貉、狗獾等等。這些動物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種間競爭的關係,所以在納利波基森林裡面,每一天都上演著獸王爭霸。
一直以來,狼群都以強大的形象示人,而猞猁只是中小型的貓科動物,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猞猁是處處受到狼群壓制的。在一些文章裡面,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類似于猞猁通過裝死、爬樹來躲避狼群的追捕。
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研究顯示,歐洲森林狼的種群發展嚴重受到猞猁的干擾與抑制,在某些年份裡面,由于幼崽被猞猁殺光了,甚至出現繁殖率為零的現象。
為何小小的猞猁對狼群有如此大的排擠作用?原來生活在這裡的歐洲森林狼,雖然也是屬于灰狼種,但體型較小,遠遠無法與北美的灰狼相提並論,單只的狼不一定打得過歐亞猞猁。
當然猞猁也不會蠢到直接去挑戰狼群,它會趁狼父母外出覓食時突襲狼窩,殺掉所有幼崽,或者趁狼單獨行動的時候,偷襲它們。
每年的4-9月份,是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的溫暖季,彼時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豐富,獨狼覓食有較大的優勢,所以在這個階段裡面,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這為猞猁伏擊它們創造了機會。
溫暖季,也是猞猁的育幼期,為了清除幼崽的潛在威脅,雄性猞猁會積極捕殺生境內的狼。在1997-2015年期間,科學家們就記錄下了10起森林狼被猞猁殺死的事件,多數為獨狼、幼狼及懷孕的母狼。
在森林地區裡面,尤其是倒木較多的森林地帶,對于猞猁這種採取伏擊方式捕獵,且極擅爬樹的動物來說,是十分有利的。由于猞猁的捕殺,導致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的狼幼崽死亡率極高,達到了40%-60%,而某些猞猁密度較大的區域,狼幼崽的死亡率甚至高達90%。
反觀猞猁方面,雖然狼也會捕殺猞猁,但對猞猁的種群發展似乎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猞猁幼崽的存活率,在80%左右。
動物世界裡面,體型是評判戰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體重差往往代表著實力的差距。棕熊憑藉體型優勢,在納利波基森林裡,是超級霸主級的存在。但俗話說「猛虎架不住群狼」,狼群追捕棕熊的現象,可不止在北美大陸上會發生,在這裡也一樣。
2021年1月13日,科學家們就發現了5只歐洲森林狼組成的狼群,對一隻棕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不過最後還是被棕熊借雲杉林遁去了。
彼時正是森林中的寒冷季,地上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從痕跡判斷,當時有一隻棕熊仍在活躍,而它也被狼群盯上了。棕熊在大雲杉樹下休息,5只狼出現在了它的面前,並很快發起了攻擊。
棕熊背後雲杉樹進行了幾次短暫防禦之後,便快速逃離,而狼群緊追不捨,在追擊的過程中,棕熊在開闊地帶被截停7次,每一次都進行了短暫而激烈的打鬥。
棕熊到底還是在體型上有優勢,所以狼群的每一次圍攻,都被它逃脫了,最終棕熊逃至一片倒木較多的雲杉林邊緣,快速鑽入林中,狼群才放棄了追捕。
以前納利波基森林裡的棕熊數量並不多,科學家們在科研的過程中也較少發現棕熊的痕跡,但是自2018年之後,林中的棕熊數量似乎多了起來。
從狼群追捕棕熊,棕熊熟練反擊並有效逃離的情況來看,它們之間應該不止一次發生過類似的戰鬥了。納利波基森林的環境不如北美那樣一馬平川,狼群在這裡發揮不了太大的優勢。
既然狼群能追捕棕熊,那麼棕熊會不會反擊呢?答案是會的,而且手段還很毒辣!能讓狼群發揮優勢的地形是開闊地帶,但狼群終歸是要回到林中產仔的,而在森林環境下,優勢就不容易體現出來了。
納利波基森林裡面的狼群,規模並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幾隻成年狼組成的小型狼群,兩隻配對成年狼與若干幼崽組成的狼群也不少。這樣的狼群結構,顯然無法有效地保護狼幼崽,而棕熊則利用了這一弱點,怒掏了狼窩。
2019年5月,科學家們在林中發現了一起狼窩被掏,狼幼崽被殺死的事件,肇事者正是棕熊。科學家們猜測,當時這只棕熊跟蹤了狼父母,發現了它的巢穴,然後趁狼父母外出覓食期間,搗毀了狼窩,將一窩幼崽全部殺死了。
2021年5月份,科學家們又記錄下了熊掏狼窩的事件,當時狼窩裡面有6只幼崽,全部被棕熊殺死了。
整個過程被紅外相機清晰地記錄了下來,我們看到狼父母就在旁邊,只是迫于實力差距,它們只能在一旁乾著急,而不敢上前去驅趕棕熊,只能等棕熊離開之後,才上前尋找一番,最終尋找無果而離開了。
如果說棕熊與森林狼之間的對戰,還算光明正大比拼的話,那麼貉殺死狗獾的手段,就非常無恥了。
貉是一種小型的犬科動物,外形有點像小浣熊。狗獾是一種中型的鼬科動物,體重為15-17千克,差不多是貉的一倍。光明正大開戰的話,貉是斷然打不過狗獾的,所以貉往往利用自己群居的優勢,對狗獾進行「群毆」。
2018年3月份,科學家們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發現了一處貉與狗獾戰鬥留下的痕跡,從痕跡上來判斷,當時兩隻貉共同攻擊一隻狗獾。
貉
狗獾在離洞穴不遠處覓食,遭遇到了兩隻貉的襲擊,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體型占優的狗獾並不是兩隻貉的對手,只得邊防禦邊逃跑,而兩隻貉趁著「人多優勢」,一直緊追不捨。
體型小,「二打一」也沒啥好說的,比如江南七怪就經常7個人單挑別人,但貉接下來對付狗獾的一招,就可謂是無恥至極了。
貉跟狗獾都有冬眠的習慣,但二者在時間上卻是不同的,簡單來說就是貉睡得比狗獾晚,醒得比狗獾早,睡得沒狗獾死!貉便利用了這一優勢,對狗獾進行「滅門」式打擊。
狗獾的洞穴比較大也比較深,一家子進去冬眠之後,在睡眠艙與洞穴口之間仍有較大的空間。貉一旦找到了狗獾的洞穴,它們也會進去睡覺,由于狗獾睡得比較死,所以並未發現這一入侵者,而貉也即將冬眠,所以也不會去偷襲狗獾,二者之間有了一個短暫的和平共處時期。
可惜和諧的時光並不長,到了2月份中旬時,貉率先從冬眠中醒來,它發現狗獾一家子依舊在睡覺,于是便偷偷扒拉泥土將洞口封住,狗獾一家子就被悶死在了洞穴裡。在2005-2011年間,科學家們一共進行了711次調查,發現了3例狗獾死亡的事件非常特殊,這些狗獾既不是老死也沒有外傷,是窒息而亡的。
貉進入狗獾的洞穴
科學家們對帕齊爾森林與納利波基森林裡的64只赤狐、貉進行了放射性標記,隨後發現有34只被狼和猞猁殺死了。根據1990-2008年期間對猞猁的雪地追蹤資料研究發現,猞猁每29天,就會殺死一隻貉,每16天,就會殺死一隻赤狐。
科學家們猜測猞猁殺死這些動物的原因,與它們殺死狼的原因差不多,都是為了清除威脅,而不是為了獲取食物,因為這些被猞猁殺死的赤狐、貉裡面,被猞猁吃過的還不到一半。
被猞猁咬死的赤狐
由于林中有猞猁大王存在,所以大多數赤狐都會盡可能地避免在林中活動,大約84%的赤狐,都在草叢中活動,鮮少涉足密林區域,只有那些體型較大的雄性成年赤狐,才不怕猞猁。
狼也是殺死赤狐、貉的主要殺手,同樣的研究期間,科學家們發現,狼平均每28天,就會殺死一隻赤狐,每19天,就會殺死一隻貉,而被狼吃掉它們的比例,就更小了。
赤狐與貉之間,通常存在競爭,二者都是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主要獵物,且對雙方的幼崽互有威脅,所以它們之間的競爭,不會比猞猁與狼之間的競爭少。
從林中的「百獸混戰」的情況來看,似乎猞猁才是最大的贏家。受猞猁排擠,狼群發展受限;受猞猁與狼排擠,赤狐、貉的發展受限;而無論是棕熊、狼還是赤狐,均不能對猞猁的種群發展構成強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