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獅群中,雌獅與雄獅更像是合作關係,它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在雄獅進入獅群中,除了繁殖期共同參與外,其他的事情雌獅和雄獅都是分工明確的,比如獅群的捕獵基本是由雌獅完成的,巡視領地的工作是雄獅的專屬,甚至在獅王更替時,明明自己的「丈夫」在與陌生的雄獅打架,母獅們也不會伸出援手,這種態度在我們看來就是「雌獅不關心誰來做獅王」。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用這句話來形容獅群最合適不過了,因為在獅群中,固定不變的只有雌獅,至于雄獅,它們是有週期性更替的。一般情況下,獅群中雄獅(也就是獅王)的更替週期平均在1-4年之間,在一個獅群中待超過5年的雄獅就算是相對少見的了。
這是因為雄獅從出生到2-3歲會被趕出獅群,之後流浪2-3年後才具備挑戰其他獅群獅王的能力,此新上位的雄獅年齡至少在5歲以上,而野生雄獅的平均壽命在12歲左右,到了8歲以上就屬于老年了,這些雄獅如果還有獅群,將會是流浪雄獅優先挑戰的對象。
在整個獅王更替的過程中,雌獅們往往是「看客」,它們不會參與獅王之戰,也就是說即便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爸爸與「外人」對抗,它們也不會出手。
但是,這並不是不關心誰來做獅王的表現,而是一種無奈之舉。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說一下:
第一:獅王更替與雌獅有關。雖然表面上看,誰來做獅王,與雌獅無關。但其實,獅王的更替會對雌獅產生一個大的影響-後代的存活,這是因為,雄獅上位後,第一件事通常都是殺死獅群中原獅王的幼崽(殺嬰行為)。
雄獅的殺嬰行為是為了儘快地留下自己的後代,因為雌獅從懷孕到幼崽一歲前是沒有發情期的,只有殺死幼崽,才能讓雌獅再次發情,畢竟雄獅自己都不知道能夠在獅群中待多久。而且顯然雄獅也不會替「別人養孩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雄獅殺嬰行為主要針對1歲半以下的小獅子,一歲半以上的獅子會被趕走,自生自滅。
所以說,獅王更替對于母獅來說就意味著自己幼崽的存活與否,它並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必然有足夠的原因讓母獅們接受這種命運。
第二:生存法則。任何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而生物共同的生存法則是優勝劣汰,這就是母獅們接受獅王更替可能帶來的傷害的原因。雖然新的獅王可能會殺死自己的孩子,但是面對一個年老體衰的「丈夫」,它顯然已經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和幼崽了,所以說,如果不進行獅王更替,讓更強大的獅王進來,自己幼崽的命運幾乎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死在誰的手裡的差異而已。
因此,母獅在獅王更替時的冷眼旁觀,其實是優勝劣汰的體現,它們需要一位更強大的雄獅來保護領地,保護幼崽。而在母獅眼中,雖然痛失幼崽非常的殘酷,但是新的獅王加入,很快就會有新的幼崽出現,這就是獅子的生存法則。
第三:危險性。在開始我們就說過,獅群中的母獅與雄獅更像是合作關係,它們共同組建了一個抗風險能力很強的集體,這個集體在生死面前是很容易土崩瓦解的。
當一頭或者多頭流浪雄獅挑戰獅群的獅王時,母獅的貿然參戰風險是非常高的,因為流浪雄獅都是身經百戰的強者,而母獅本來就要比雄獅的體型小至少30%,所以如果參戰,流浪雄獅很有可能會對母獅下殺手。
給大家舉個例子,「壞男孩雄獅聯盟」相信大家都聽過,它們在薩比森保護區內一年的時間內就殺死了大大小小100多頭獅子,其中有雄獅、有幼崽,也有母獅,這些母獅就是不順從的母獅。
不順從就會被殺,更不用說在獅王更替時參戰了。所以,在獅王之戰中,母獅們為了保全自己,通常也不會選擇參戰。
綜上,由于獅王更替會對母獅的幼崽產生直接的威脅,所以雌獅是關心誰來做獅王的,但是由于雌雄體型、戰鬥力差異以及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影響下,雌獅們不得不選擇了「冷眼旁觀」,這是它們無奈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