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而神秘的可可西裡無人區,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多變,常有大雨、冰雹、風雪等天氣。儘管自然環境惡劣,仍有許多野生動物生活在這裡,一種身軀龐大的野獸,總喜歡成群結隊去覓食、活動,那就是高原巨獸——野犛牛。
野犛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種,家養犛牛的祖先,能夠耐饑、耐渴、耐寒、耐缺氧,活躍在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山間盆地、高寒荒漠等地。
你想不想知道,野犛牛在高寒貧瘠的地方是如何生存的?
野犛牛被稱為高原巨獸,不是沒有來由的,肩高160-180公分,頭上彎角長度約50公分,體重1噸左右,比家養的犛牛大出一倍。這重量,往哪兒一站,就已經讓許多動物望而生畏。
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發出的叫聲卻像豬叫。正是因為生活在氧氣稀薄的環境中,導致聲帶發生改變,所以野犛牛又被當地牧民稱為「豬聲牛」。
野犛牛常年生活在高寒地帶,必須有全套的「裝備」:
渾身覆蓋厚密的毛髮,胸部、腹部的毛髮尤其長,幾乎垂到地面,不僅能遮風擋雨,當野犛牛趴在雪地裡時,也能起到抵禦作用。
身軀笨重,四肢健壯,卻能在陡坡上行走自如,因為野犛牛的蹄大而圓,蹄甲小而尖,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
荒漠地帶,植物稀疏,且長得低矮,野犛牛的嘴唇薄,鼻鏡小,舌頭上長有肉齒,可以採食低矮的植物。野犛牛的消化系統也好,可以輕鬆消化吃進去質地硬的植物。
野犛牛的胸部發育良好,氣管粗短,肺活量大,呼吸頻率的增加,相應增加了身體中氧氣的含量。所以,龐大的野犛牛完全可以適應海拔高、含氧低的高原地區,可以自由奔跑,自由呼吸。
野犛牛喜歡群居,總是成群結隊遊蕩覓食,通常都是20-30頭結為一群,冬季會聚集成更大群一起活動,有時候多達200-300頭。
可可西裡的荒野,荒涼貧瘠,野犛牛總是一邊遊蕩一邊覓食,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覓食上,才能吃飽。不過它們總是不慌不忙地啃食嵩草、針茅草、苔草等食物。
野犛牛採食植物的方式,因季節差異會有所不同。夏季,用牙齒啃食。冬季覓食最辛苦,植物枯黃,更加稀少,野犛牛則用帶有肉齒的舌頭去舔食貼著地面長的植物。
天降大雪後,到處積雪深厚,野犛牛則會用身軀推開積雪,走出一條路來,帶領著夥伴們在雪地裡,尋覓被積雪掩蓋的植物。吃夠一定量的食物後,野犛牛跑到山崖上休息,進行反芻。
野犛牛有較強的團隊精神,母牛會保護牛犢,公牛會保護母牛,總之一旦遇到危險,強壯的公牛會自發保護弱小。
野犛牛沒發脾氣的時候,粗笨憨厚,但是兇狠起來,沒有誰不怕它們。每當野犛牛要發動進攻時,都會豎起尾巴,然後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沖過去,戰鬥力爆棚!
一群野犛牛正在山間盆地,採食植物,不遠處的山上突然出現一隻西藏棕熊。西藏棕熊是傻大個,喜歡獨來獨往,連狼都不怕,但是它怕野犛牛呀!
野犛牛那彎月一樣的牛角一挑,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西藏棕熊可不敢惹野犛牛,趕緊掉頭離開。
而縱橫四方無敵手的狼群,見到膘肥體壯的野犛牛,哪怕再餓,也不敢輕易去圍獵。一群狼在搜尋獵物時,撞見了一群野犛牛,在暗中窺探了許久,都不敢上前,遠遠地跑開了。
但狼群依然是野犛牛的主要天敵,狼群不敢對成年野犛牛下手,但是如果見到了落單的小牛,肯定會毫不猶豫地上前將之捕食。
在食物匱乏的冬季,擅長團隊作戰的狼群,會想盡辦法將老弱病殘的野犛牛驅逐到冰面上,不怎麼費勁就能讓野犛牛滑倒,將其捕食。
那麼,野犛牛會進攻人嗎?成群結隊的野犛牛性情穩定,不會無緣無故進攻人,但如果是性情暴躁的「獨牛」,見到人或汽車,就會氣勢洶洶地跑來追擊,甚至能將汽車頂翻了。
9月至11月秋季,是野犛牛的求偶季,公牛變得特別兇狠,常常發出求偶的叫聲,吸引母牛注意。每一頭公牛,都想成為強者,擁有更多母牛,遺傳自己的基因。
平時團結友愛的野犛牛,也會發生激烈的爭鬥,用頭上堅硬的角去撞對方,試圖將對方撂倒。
勝利的公牛,獲得交配權,領著一群母牛走了。而失敗的一方,可憐兮兮的,什麼也沒得到,反倒元氣大傷了。就算不甘心,悄悄尾隨在後,也無法找到機會靠近母牛了。
失敗的公牛,獨自遊蕩在高山上,脾氣特別暴躁。有的失敗者會「另尋出路」,跑到山下去,沖入家養的犛牛群裡,與家養的母牛交配。這還不止,甚至還會把家養的母牛帶到山上。
哪怕失敗了,它也有有「媳婦」的野犛牛啦,讓家養母牛給它產仔。
母牛的孕期是8-9個月,直到第二年6-7月產仔,一胎一仔。一個群體裡的牛犢,會得到大家的保護,如果有狼群盯上小牛犢,所有的成年野犛牛會將小牛犢圍在中間,自己站在外邊抵禦敵人。
野犛牛是龐然大物,戰鬥力強,如果在野外撞見野犛牛,要敬而遠之,不要做出挑逗、惹怒野犛牛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