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對牛的讚美,因為這種大型食草動物總是給人一種忍辱負重的形象,幹著最重的活卻擁有最艱苦的待遇,默默耕耘毫無怨言。憨厚、沉默、隱忍、老實,偶爾有點倔脾氣,這就是牛的脾性。
熟悉又溫順、還只吃草的牛無疑更能博得人類的好感,而蛇往往是陰冷可怖的,但二者一般鮮有聯繫,畢竟彼此不在同一條食物鏈上。然而就在最近,一組來自澳洲的照片在社交網站上引發熱議,因為照片記錄下了牛吃蛇的一幕,是不是令人難以置信?
圖|正在吃蛇的牛
這一幕發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一位名叫安德魯·格爾茨的年輕人在納什湖站附近的公路上行駛時,偶然發現路上有一頭牛,嘴裡掛著長長的東西,似乎正在咀嚼進食。
格爾茨起初以為這頭牛在啃骨頭,後來走近後才看清牛嘴裡的是一隻蟒蛇!然而這頭牛顯然沒有意識到它的食物有什麼異常,慢慢咀嚼著。
「我看到它的嘴裡掛著一些東西,我真的不知道它是什麼,直到我走近了,然後我意識到這是一條蟒蛇,實在是太神奇了!」 格爾茨在發佈照片時寫道,「有一張照片可以看到牛把它咬到背骨的地方,我見過牛咬牛皮和乾枯的骨頭,但我從來沒有見過它們咬蛇,尤其是像這樣咬新鮮的蛇。」
于是,懷著激動心情的安德魯·格爾茨小心翼翼靠近這頭母牛,並且拿起手機拍下這珍貴的一幕。然而那頭牛敏銳地察覺到他的靠近,似乎稍顯緊張,立馬就把蛇丟掉了,繼續往前走。它看上去毫髮無損,留下了那條被吃了一半的蛇。
「我不知道蛇怎麼會落在牛的嘴裡,前面下了些雨,我在沙子和路上看不到任何痕跡,所以我只能排除不是蛇已經去世了在路上被牛叼走了這種情況。也許是牛在吃草時,蛇咬了牛的舌頭,這是一種可能性。我給我的老闆和當地人看了我拍的照片,他們大多數人都在這片領地的牛周圍生活了很多年,但他們以前從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最後,格爾茨表達了他的困惑,大部分網友也和他一樣,實在沒有想到牛為什麼吃蛇。
圖|牧場的奶牛
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研究員一名博士表示,僅根據照片來看,可能是缺磷讓母牛把蛇放進了嘴裡。這不是正常的動物行為,但缺磷會讓一頭牛變得像被蟒蛇一樣瘋狂。
和鈣一樣,磷是奶牛體內最豐富的礦物質之一,在動物的生活中,有些時候它的需求量可能會比正常情況下更多,比如一頭處于哺乳期的奶牛因為沁乳對磷會有更高的需求量,或者成長中的動物對磷也有較高的需求。
澳大利亞北部大部分地區的土壤中磷含量非常低,然而隨著動物體重的增加,它們對磷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磷儲存在動物骨骼中,若長期缺乏磷元素會導致健康問題,比如受胎率和增重下降。缺乏磷還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這個骨質疏鬆是指動物食用或咀嚼骨頭的動作,也是「急性磷缺乏」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這很可能就是那頭牛咀嚼蛇時的動作。
實際上這並不第一次發生牛吃蛇的現象。同樣是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農場裡一頭叫做生薑的奶牛在吃蛇時同樣被拍攝了下來,震驚了當時發覺這一幕的農場主人珍妮特·布坎南。
圖|正在吃一條蛇的奶牛
「你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嗎?你在認真吃嗎?」 明知得不到回應,珍妮特在拍攝時還是忍不住詢問奶牛,她發現牛在圍場中咀嚼這條蛇,看起來吃得津津有味,並沒有發現自己的飲食有什麼問題。據說這條蛇已經走了,並沒有對母牛造成任何傷害。
也許我們應該思考,牛真的是全素食動物嗎?這一問題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在侮辱智商,牛作為最常見、最普遍的家畜之一,其生活習性早已被人類摸透,它當然是食草動物。其實不然,牛並非是完全的「素食主義者」。
當牛缺乏一些礦物質,無法從主食的草和豆類中獲得時,它們會通過吃骨頭、動物腐肉、土壤、木頭來獲得,這種情況叫做 「異食癖」。
即使牛沒有出現「異食癖」,它們也會在吃草或飼料中時「不小心」把蟋蟀、蒼蠅、蚱蜢、甲蟲等昆蟲送入嘴裡作為加餐。一般來說,歐美農場飼養的奶牛都是用含能量、蛋白質、鈣質等營養成分高的飼料餵養的,如果在它們的飼料中發現了大量的蟲子,那也不是養殖戶的錯,就連人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吃到一些不乾淨的東西。
牛的主食就是草,而並非食肉,所以它們不必利用其他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生存。然而,憑藉這一固有印象認為牛可以獨立于其他生命形式而生存的想法是錯誤的。
自牛吃蛇的照片在網路是引發廣泛討論後,不少網友表示很擔心,吃蛇能和吃蟲子一樣嗎?這頭牛竟然開葷了?難道這頭牛非同尋常,就是以肉為食嗎?這麼怪異的現象是不是預示著食物鏈可能已經亂掉了?
其實不然,就算是那些廣為人知的食草動物,偶爾也會出現吃肉的現象。聰明可愛、色彩斑斕的鸚鵡,通常吃花粉和花蜜,但有些種群也發展出了對肉食的嗜好。澳大利亞的一位觀鳥者為雜食性和肉食性鳥類擺出肉末時,發現了鸚鵡的食肉性,它們甚至想嚇跑其他想嘗嘗鮮的鳥類;
溫順乖巧的小兔子有時竟然也會進食腐肉,在加拿大的一些寒冷地帶,低溫會改變野生白靴兔的食性,它們選擇吃去世的動物來補充能量;
鹿也是如此,它們的膽量更大,會吞食魚、兔子或是活著的鳥;
圖|鹿正在吃一隻兔子
憨厚的河馬會食用黑斑羚,同時也會吃腐肉以及自己的同類。
圖|兩隻河馬在啃食一隻斑馬
科學家們尚不能清楚地解釋為什麼這些所謂的素食者有時會吃肉,因為其中的原因是在太過複雜多樣,也許是病理原因,也可能與動物缺乏鹽、鐵或蛋白質的營養有關。還有的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環境動盪的問題,換句話說,當人類和氣候變化改變了棲息地和食物供應,幸運往往眷顧的是那些不挑食的動物。
圖|河馬
雖然我們普遍把動物分為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但其實自然界會存在許多既吃肉又吃植物的動物,它們被統稱為「雜食性動物」。這類動物的優點是可供選擇的食物多,以便滿足它對飲食的攝入。
圖|吃肉的鸚鵡
有的科學家稱雜食動物為「機會主義食客」。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而且會在饑餓時吃下周圍幾乎所有的東西。雜食動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找到食物,因為它們不太挑食,不會吃現有的食物。
例如,雜食動物會在夏天吃生長在植物上的水果和堅果,它也會在一年中的其他季節獵取肉類。因為雜食動物幾乎吃任何類型的食物,所以它們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牙齒。這些動物的前面有門牙,也有犬齒,幫助它們吃肉。
圖|浣熊也是雜食動物
雜食動物的臼齒在它們的最後部,用來研磨食物。熊是大雜食動物的一個典型例子,熊會吃漿果和堅果等水果,也會在湖邊吃魚,它們可以不分季節,只在需要吃東西的時候狩獵動物即可。
圖|熊在河裡捕食魚
中型雜食動物的代表是浣熊和豬,許多鳥類也是既吃昆蟲又吃漿果,所以它們也算是雜食動物。雜食動物生活在各種類型的環境中,包括沙漠、森林、水,甚至北極,北極松鼠會以昆蟲和植物為食來生存。
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這是食物鏈混亂的先兆,動物以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方式來獲得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其實是一種高超的生存本領,因為人類本身是難以第一時間感知到缺乏哪些微量元素的,需要去醫院做檢查能夠發現。
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人們對大多數事物都進行了詳盡的分類,但分類及其依據很多時候並非絕對。自然界如此複雜,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固有常識來的話,那麼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法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