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斯托伊那溶洞之中,生活著一種罕見的水生蠑螈,也被稱之為洞螈和人魚。
因為它們的形狀很像是一條幼龍,所以一些地方還將它們稱之為小龍,並認為在該洞穴之中生活著一條可怕的巨龍。
洞螈雖然是動物,但是它們的行動極其緩慢,據科學家們統計,洞穴之中最為活躍的洞螈,在長達230天裡也僅僅移動了38米,而大多數洞螈每年只移動4.8米,其中有一隻長達7年沒有移動過一步。
不僅如此,洞螈的交配也非常懶惰,研究發現它們6、7年才會繁殖一次。
那麼問題來了,移動速度如此之慢,交配也如此懶惰的洞螈是如何生活在現在的呢?
洞螈在洞穴之中已經演化了數百萬年時間,研究認為在過去它們也是相當活躍的動物,只是因為意外,它們被圈進在了地下洞穴之中,而洞穴之中幾乎沒有陽光。
沒有陽光意味著這裡的浮游植物或者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無法生存,而植物是食物鏈中的生產者,洞螈是消費者,沒有生產者生產能量,以至於洞穴中的能量非常匱乏,只能依靠外界流水的交換帶來能量。
這就導致可供洞螈消費的能量不多,它們必須要節約來之不易的能量。
在這種生存壓力之下,一些較為活躍的、對能量需求量較高的洞螈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留下來的都是懶惰的,對能量需求量較少的個體,有些個體甚至可以持續10年不進食而不會去世。
幸運的是,雖然洞螈如此懶惰,但是在該洞穴之中,它們是最大的捕食者,沒有其他天敵能夠威脅它們的存在,所以它們也不需要演化出較強的敏捷性來躲避天敵,因此它們得以在洞穴之中慢悠悠地長大。
由於洞穴之中光線昏暗,這就導致擁有視覺並不是一種優勢,反而會消耗能量,所以洞螈的視覺已經退化,對光的感知能力不足,但是嗅覺、聽覺和味覺等都異常強大,它們能夠感知到水流的變化,哪怕非常微弱。
儘管洞螈為了適應低營養的洞穴環境,演化出了低耗能的生存模式,但當它們發育成熟後,仍舊會受基因的趨勢而尋找配偶進行交配。
研究發現,大多數洞螈只會在進食和交配時才會移動,而它們的交配週期也非常長,大約是6、7年一次,甚至有些個體每隔12.5年才交配一次。
交配時間間隔較長,意味著它們種群抵擋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弱。
這是因為生物抵擋外界變化,需要依賴不斷變化的基因,而基因種群變化速度越快,越有利於生存。比如:病毒,病毒繁殖週期非常短,而且許多病毒採用RNA作為遺傳物質,這使得後代基因變異速度非常快,也正是因為如此,不斷變異的病毒有可能會逃脫人類的疫苗保護,導致原有的疫苗失效。
洞螈交配週期較長,意味著種群基因更迭速度較慢,而外界環境又在不斷發生變化,當種群不再適應這種變化時,此時它們就可能會面臨滅絕風險。
事實也確實如此,洞螈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水質受到污染就會消失。而現如今沒有受到污染的水源越來越少,導致適宜它們生存的環境也越來越少,棲息地不斷減少。
不過,與世隔絕的洞螈還有一些用處,在過去一些科研機構會將洞螈放在洞穴中,洞螈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洞穴中有微小的環境變化就會對它們造成影響,所以科學家們會用它們來測試洞穴環境。
但隨著現如今洞螈數量越來越少,以及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這一方法逐漸被淘汰,而是採用了更為專業的科學儀器研究洞穴環境。
科學家對洞螈最有興趣的點,並不是洞螈的慢,而是它們的長壽。
研究人員曾經在洞穴之中發現了一隻洞螈,通過研究發現它已經達到了60歲,但身體仍未有衰老的跡象,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洞螈的年齡或可達到100多歲,比人類都要稍微久一些。
關於它們為什麼能活這麼久,其實現如今還沒有明確答案,不過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它的長壽之謎,希望能通過它來幫助人類實現長壽,甚至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