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印象中的靈長動物,要麼就是下圖這種看起來就可愛機靈的(圖為獼猴):
要麼就是漂亮的(圖為金絲猴):
要麼就是看起來孔武有力的(圖為黑猩猩):
然而在東南亞的一個冷門國家,加里曼丹的雨林裡,生活著這一種長相奇特的珍稀動物:長鼻猴。簡直就是...長在了臉上:
它們最獨特的就是這個碩大的鼻子:仿佛道具一樣黏在臉上。長鼻猴生活在東南亞的沿海低地森林處,屬於國際瀕危動物。
長鼻猴生存條件惡劣,因為在它們常出沒的沙撈越和沙巴,沿海紅樹林等森林的大批採伐利用已經嚴重毀壞了所剩不多的長鼻猴棲息地。在這些地方,長鼻猴的野生數量只有不到1000只,就靈長類來說,稀有程度堪比金絲猴。
在汶萊河口附近的野生種群數量已經不足100只。
長鼻猴的身上,有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特徵。
動物愛好者們都應該知道一個現象,就是有些動物們(比如牛)會把胃裡未消化完的食物,重新返回嘴裡再咀嚼一遍,我們稱為「反芻現象」。
我們把有這種現象的動物,歸類為「反芻亞目」的動物分類中。可是長鼻猴就是一個分類裡的另類:
它是唯一一種有反芻現象,但是並沒有被歸類到「反芻動物」裡的物種。這是因為長鼻猴在自然演化中,竟然比普通的單胃哺孚乚動物多長出來一個袋狀的胃。這個胃的結構和功能都與反芻動物用來儲存未消化完的植物的」瘤胃「十分相似。
這裡我們要說一個隱藏知識點:反芻動物進化出瘤胃,是因為反芻動物歸屬於偶蹄目下,是食草動物。食草因為受到天敵威脅比較嚴重,進食倉促所以學會了「囫圇吞棗」這個技能,它們會把沒有咀嚼完全的草類先放到自己的瘤胃裡,等安全的時候,再返回到口腔重新「細嚼慢嚥」一遍。
但長鼻猴的「瘤胃」是假的,並不是反芻動物專門用來消化植物纖維的瘤胃,本質上還是哺孚乚動物的胃。
所以長鼻猴並不能算反芻亞目。況且:長鼻猴和靈長目的親緣關係更近,他們的牙齒結構也並不是食草動物的結構(有完整的牙齒分化)。
因為長鼻猴和其他的靈長動物相比多了一個「胃」,所以註定在消化能力上更強,長鼻猴能消化大量其他哺孚乚動物無法消化的植物纖維。
長鼻猴的胃裡有比其他哺孚乚動物高得多的微生物含量,這使得長鼻猴在食物方面有更多選擇。
即便是有毒的食物被長鼻猴吃到肚子裡,這些毒質也能在進入血液前被微生物分解。可是這麼「百毒不侵」的一個胃,最怕的卻是甜食:因為其他哺孚乚動物賴以生存的糖,對於長鼻猴來說卻是致命的——很難理解,它們竟然無法消化吸收糖類(這麼發達的胃只是為了分解細菌和反芻植物的……)。
長鼻猴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這個大鼻子。尤其是雄性長鼻猴,隨著年齡增長,鼻子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紅,鼻子最長能達到8公分長——就像一個長在臉上的大茄子。
這條大鼻子太礙事了,所以它們吃飯的時候都得先把這個鼻子甩到一邊才能正常進食。這個鼻子酷似某一個身體器官,所以讓人看完不禁臉紅。
這還不算最臉紅的,除了這個鼻子,雄性長鼻猴的生殖器永遠處於鼎盛狀態。一旦軟下去,那這只猴子在種群裡可算是地位不保了,會被其他雄性欺負。猴王的現像是最明顯的,一個種群中所有的雌性長鼻猴都跟隨著猴王。
這24小時金槍不倒,也真是為難它們了。
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它們這大長鼻子和下身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如果一定要強行解讀的話:難道這就是最原始的生殖崇拜?除了這個解釋,好像這兩個特點對於種群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要一定說出點「長鼻子」的作用,那應該就是繁殖季節雄性靠大長鼻子來像雌性討歡心了。
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長鼻猴也是每年繁殖一次,一次1胎。幼體發育緩慢,成熟較晚,幼小的長鼻猴要7年之後才能達到性成熟。除了棲息地破壞,繁殖難度高,也是靈長目的動物大都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
長鼻猴雖然從1977年就被保護起來了,但是種群延續依舊是個問題:因為這些猴子們現在最大的天敵已經不是人類了,而是自己了!
長鼻猴屬於群居,它們會驅趕一些「不受歡迎」的幼年雄性,比如鼻子不夠大的——就逐出家門!
這些被逐出家門的小夥子們,就會自發形成一個「純雄性群體」。所以問題就來了:純雄性群體可怎麼繁殖後代?它們只可能有爭鬥。當「純雄性群體」中的長鼻猴長大後,總有那麼幾隻感覺自我良好的「後生仔」,想當個老大。
於是群體內就會發生激烈搏鬥,運氣好的會跑到別的群體裡,然後甚至會解決掉其他群體的幼崽。
就這種生活方式:它不瀕危誰瀕危?
長鼻猴數量稀少,分佈地域有限,很多行為和身體結構對於現在的動物研究來說依舊是個謎。如果有機會前往加里曼丹島旅行,也歡迎大家參觀一下拉蔔灣的長鼻猴保護區。長鼻猴毛髮乾淨亮麗,雖然同族之間戰爭火熱:但是對人卻是非常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