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是自然界裡的強者,大多數成員,在其微生境裡面,都是王者級別的存在,尤其是獅子、老虎,站在了百獸的頂端,是現存最強悍的捕食者。
然而高個裡也能找出矮個,大貓中也有弱者,獵豹在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為了追求速度的極致,損失掉了大量的戰鬥力,在非洲草原上遭到鬣狗、野犬們的輪番欺負,因此而被人們稱為「貓科三恥」之首,其餘兩個分別是藪貓和加拿大猞猁。
人類最快博爾特的速度大約是37千米/小時,獵豹狩獵時平均速度為64千米/小時,暫態衝刺速度可高達112千米/小時,憑此獵豹成為了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
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跑得不快的,所以它們練就了一身伏擊的本事,為何獨是獵豹,能有如此速度呢?這是因為在漫長的物種演化過程中,它們逐漸將自己的身體,改造為適合奔跑的樣子。
獵豹的身軀呈流線型結構,四肢細長,爪子無法縮進腳掌,與擅長奔跑的犬科動物相似。加上獵豹體重較輕,身上的肌肉雖然纖細,但卻極其結實,在強大靈活的脊椎配合下,使得獵豹成為了短跑冠軍。
但有適合奔跑的軀殼是不行的,其他各方面軟體配套也必須跟得上。獵豹鼻腔、胸腔的比例比一般的動物都大,以保障它在奔跑中的每一次呼吸,都能吸入足夠的氧氣。
高速奔跑中,視物就會模糊,而獵豹卻能保持頭腦平衡,眼睛死死盯住獵物,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它內耳的獨特構造。
《科學報告》雜誌上有一篇論文,詳細地解釋了這一構造,大致意思就是研究者對比了21只貓科動物的頭骨,發現獵豹的前庭系統在內耳裡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多數貓科動物的比例只有32%,而獵豹高達38%-43.7%,這種差異,使得它們即便是在疾馳的情況下,大腦依然能夠保持平衡,從而有更好的視覺穩定性。
憑藉巨大的速度優勢,讓獵豹在大型有蹄類動物獸群中捉其幼崽如探囊取物般簡單。2012年,一群研究者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記錄下了獵豹的192次捕獵行為,其中有114次成功捕獲了獵物,捕食成功率高達58%,這個數值足以讓一眾貓科動物汗顏。
要知道獨獅的捕食成功率只有17%-19%,老虎在捕食鹿類時的成功率也只有38%。不過速度讓獵豹享受了巨大紅利之下,也給它們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那就是戰力太差。
整體來看,獵豹的體重不小,一些較大者甚至能達到70千克,是大貓無疑,但它的實力,卻不到大貓級別,典型的「力」不配位,尤其是在完成一次捕獵之後,獵豹簡直能累成「戰五渣」。
獵豹最大的缺點就是耐力差,高速奔跑所持續的時間只有十幾秒,之後就不得不降速或者停下來休息,這也是為何獵豹在追了獵物幾百米之後,如果沒有捉到,就會果斷放棄的緣故。
草原上的鬣狗,往往瞅准這種時機,在獵豹完成捕獵,捕獲獵物之後,累得沒法進食不得不休息的狀態下,一把將其獵物給奪了過去。
一隻母獵豹一胎能生1-6只幼崽,平均是2-4只。小獵豹在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幾乎完全沒有行動力,眼睛也是睜不開的,可以說是完全依賴母獵豹。
在強敵林立的野外環境下,獵豹媽媽自知憑自己的實力,是很難養大這群娃娃的,所以它採取了一個策略,那就是將產子的巢築在沼澤地、叢林深處,或草比較茂密的地區,讓其他猛獸很難找到,即便知道了也很難到達。
非洲草原和亞洲西南部,有一種體型較小,但性格極其兇狠動物,人們稱它為「平頭哥」,日常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這種動物就是蜜獾。
蜜獾的強悍是出了名的,由於它睚眥必報的性格,加上皮毛柔軟堅韌,很難咬破,捕食它的性價比太低,所以大多數捕食者都不太願意招惹這個「刺頭」。於是小獵豹為了自保,主動擬態了「平頭哥」,企圖欺騙各類猛獸。
「平頭哥」蜜獾
一種動物擬態另一種動物,在自然界裡面很常見,比如許多蛾類昆蟲,會擬態呈毒蛇,能嚇跑許多天敵;有比如土狼,長得跟條紋鬣狗很像,動物專家認為這是它們在擬態兇猛的條紋鬣狗。
蜜獾的外形很有特色,從額頭到尾部的毛髮是亮眼的白色,小獵豹的背部長有許多斗篷狀的白毛,在陽光下看起來很像是平頭哥,憑藉此招,能夠嚇跑許多害怕蜜獾的捕食者。
(仔細看看小獵豹的後背,是不是眼熟)
當然小獵豹蓬鬆的毛髮,另一個好處就是看起來體型比較大,因為多數動物判斷對手實力高低的方式,就是依據體型大小,身高不夠毛髮來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達到視覺欺騙的效果。